楚云荆树拥嵯峨,一棹曾冲万里波。
时代不同嗟我晚,江山如此奈人何。
地从割据终全盛,天遣文章为不磨。
闻说宦游兼吊古,鹤楼东下水声多。

注释:

楚云荆树拥嵯峨,一棹曾冲万里波。

时代不同嗟我晚,江山如此奈人何。

地从割据终全盛,天遣文章为不磨。

闻说宦游兼吊古,鹤楼东下水声多。

译文:

楚地的云朵和荆树围绕在高大的山峰上,我曾经驾驶着船桨冲过了万里波涛。

时代变迁,感叹自己太晚了!这美好的江山,让人无可奈何。

国土被分割后最终得到了全盛,上天安排了文章来保持它不朽。

听说你一边宦游一边游览古代的地方,鹤楼上的东面水声很热闹。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楚云荆树拥嵯峨,一棹曾冲万里波。”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只见楚国的云彩和荆树环抱着高耸的山峰,仿佛一座座巍峨的屏障。而诗人驾驶着小舟,划破了万里波涛,勇往直前,表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

诗人很快便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感叹自己的年华已逝。“时代不同嗟我晚”,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感叹自己已经年过半百,却仍然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这种无奈和悲哀让他深感遗憾。

诗人又转向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江山如此奈人何”一句,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忧虑。他看到这片江山如此美丽壮丽,但却无法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内心充满了无奈和哀愁。

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最后两句“地从割据终全盛,天遣文章为不磨”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诗人指出,尽管国土曾被分割,但最终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上天则赋予了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使得这些文化得以永存不衰。

诗人还提到了他的宦游经历,以及他在宦游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文化和历史。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使他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深的认识。

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长江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忧虑。同时,他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敬仰和传承的意愿。这首诗既有壮美的画面,又有深沉的情感,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