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台创何代,遗址对远川。
雨花不复见,蔓草空翳然。
今晨逐徒侣,偶尔凌其巅。
一眄周四顾,梵宇相蝉联。
黄金佛铸像,玉麈僧谈禅。
侧闻身毒教,本自哀颠连。
谁哉继虞愿,浩叹秋风前。

秋日登雨花台

兹台创何代,遗址对远川。

雨花不复见,蔓草空翳然。

今晨逐徒侣,偶尔凌其巅。

一眄周四顾,梵宇相蝉联。

黄金佛铸像,玉麈僧谈禅。

侧闻身毒教,本自哀颠连。

谁哉继虞愿,浩叹秋风前。

注释:

  1. 【兹台】这里所说的台,指的是古代的雨花台。
  2. 【创何代】这座台是谁创造的?
  3. 【遗址对远川】雨花台下的遗址面对着远方的河流。
  4. 【雨花不复见】雨花台已经看不到曾经盛开的花朵了。
  5. 【蔓草空翳然】周围的草地上长满了蔓草,显得很是荒凉。
  6. 【今晨逐徒侣】今天早上,我跟随同伴一起登上了这个台。
  7. 【凌其巅】登上了雨花台的最高点。
  8. 【一眄周四顾】环视一周,四处观望。
  9. 【梵宇相蝉联】梵音缭绕的寺庙一座挨着一座,十分壮观。
  10. 【黄金佛铸像】金色的佛像铸造得非常精美。
  11. 【玉麈僧谈禅】僧人手持玉麈(一种佛教法器),在谈论佛法。
  12. 【身毒教】指古印度佛教。
  13. 【本自哀颠连】原本就是悲伤和困苦的。
  14. 【继虞愿】继承虞愿的理想,表达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和不舍。
  15. 【浩叹秋风前】在秋天的风中发出浩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天的雨花台上登山游览的情景。首句“兹台创何代”引出了主题,即这座台是由何人创建?接着描述了遗址面对远川的景象和周围的蔓草,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第二句“雨花不复见”则是诗人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第三、四句则转向现实中的登山之旅,通过“偶尔凌其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欣赏,以及对山顶四周梵宇的赞叹。

接下来的几行诗中,诗人提到了黄金佛铸像和玉麈僧谈禅的场景,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诗人还提到了身毒教,这是对古代印度佛教的一种称呼。

最后几句“谁哉继虞愿”,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以及在秋风中发出的浩叹,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花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