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雉孤城流水东,青山掩映戍旗红。
蛙声日夜乱城柝,岚气作云漫碧空。
茅屋几家兵火后,关河千里战尘中。
鹍鹏自有天池路,非复吴中旧阿蒙。

【译文】

钱塘江畔的百雉楼,城东流水绕孤城,青山掩映着戍旗红。

日夜蛙声乱城柝,岚气成云遮碧空。

茅屋几家遭兵火,关河千里战尘中。

鹍鹏自有天池路,非复吴中旧阿蒙。

【注释】

发:出发

百雉:指钱塘江边百尺高的大雁塔。

孤城:指钱塘江边的孤城,即钱塘县。

流水:指钱塘江水。

青山:指钱塘山。

掩映:遮蔽、映照。

戍旗:守边的旗子。

乱:扰乱。

岚气:指山间云雾。

作:形成。

漫:弥漫、覆盖。

碧空:青色的天空。

茅屋:草房,简陋的房屋。

兵火:战乱,兵灾。

关河:泛指边境一带。

天池路:指鲲鹏的远大前程。

阿蒙:古代对王侯的一种尊称。

【赏析】

此为登临钱塘江畔的百雉楼所作。首联写钱塘江上百尺高的大雁塔(俗称百丈阁)和孤城,以及城东流水,城南山色;颔联写钱塘江畔山间云雾,昼夜蝉鸣,岚气弥漫,使碧空无光;颈联写战后百姓所遭受的痛苦:几户人家幸存,关河万里烟尘滚滚;尾联用典故表达诗人壮志难酬、抱负不展的感慨,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之悲愤。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多难之际的愁绪。

【评解】

此诗为作者由杭州西行至绍兴时登百雉楼而写。“百雉”是说钱塘江畔百尺高的大雁塔,即“百雉楼”,又名“百步楼”。此楼建于东汉初年,因有双阙,故又名双阙阙。“孤城”指钱塘县治,即今杭州市。钱塘江上有百来里长的石堤,把江流分成内港和外滩两道,所以称钱塘江为“江流”,其外滩叫“江口”。此诗写景,从江上起笔,先点出“发”地,再描绘江流、城郭、山水、村落等景色。“青山”句写近景:“戍旗”句写远景,一前一后,前后照应,写出了钱塘江两岸的景色:一边是青山掩映下的城头旌旗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鲜亮;一边则是江水滔滔,白浪拍岸,发出阵阵涛声,搅得人们难以安睡。这里,既点出了题中的“楼”,又烘托出钱塘江的气势,为下面写“城北楼”作了铺垫。第三句写“蛙声”,“日夜”表明这是在夏秋之际,此时正是青蛙叫个不停的时候。这一句与第二联相呼应,突出了钱塘江边夜晚的景象。第四句写“岚气”,这是由于夏天天气闷热,江面蒸发的水汽被山峦吸收,形成了云雾缭绕在天空中,使人看不见远处的景物。“作云”一词形象生动,将读者引入一个神奇的境地之中。最后两句写战争的惨状:战火过后,百姓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到处一片凄凉景象;而远方关河之外又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烽火四起,形势十分危急。这两句与前面写自然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末联用典,以“天池”喻鹏鸟高飞远举的广阔天地,以“吴中”自比,表明自己虽生当乱世,但志向远大,决不甘心平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