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皋地湿草萋萋,春渚相牵思欲迷。
零落残魂何处断,半林斜日鹧鸪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益,题目为《梦竹》。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湘皋地湿草萋萋 - 这里的“湘皋”指的是湖南边陲的水边,而“草萋萋”则形容草木茂盛。
春渚相牵思欲迷 - “春渚”指的是春天的河流上的小洲,“相牵”暗示着相思之情。
零落残魂何处断 - “零落”形容人或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完整状态,“残魂”指的是残余的、不完整的灵魂。
半林斜日鹧鸪啼 - “鹧鸪啼”是一种鸟类,其鸣叫声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来比喻哀伤或者思念。

译文:
湘水的岸边潮湿,草木繁盛。春天的小洲上,我与你相互牵引,相思之情让我感到迷茫。我的残余的魂魄不知飘荡到了哪里?只有半林中的斜阳和鹧鸪的悲鸣陪伴着我。

注释:

  1. 湘皋:指湖南水边的高地,也泛指南方。
  2. 草萋萋:形容草木生长得很茂盛。
  3. 春渚:指春天的河中小洲。
  4. 相牵:相互牵引。此处指彼此之间的情感牵挂。
  5. 零落:凋零、衰败的意思,这里形容人的精神状态。
  6. 残魂:指残留的灵魂,多用于诗中表达失去亲人后的悲伤情绪。
  7. 何处断:表示无法确定的地方,表达了深深的失落感和迷茫。
  8. 半林:指一半的树林。
  9. 斜日:指夕阳西下。
  10. 鹧鸪啼:一种鸟的名字,以其独特的鸣叫声著称,常用来象征别离的哀愁。

赏析:
李益的这首《梦竹》是一首描写离愁别绪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湘皋湿地、春渚相牵的景象,以及残魂、斜日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既清新又凄凉的氛围。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比自然的美景与内心的孤独,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于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同时,通过对鹧鸪啼声的引用,更是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无法言说的哀愁和孤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