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分灯烬漏声迟,掩卷茫然不自支。
三月莺花春去后,半窗风雨客愁时。
相如未遂题桥志,季子犹持刺股锥。
辛苦人生成底事,姓名留得世间知。
夜坐有感
夜晚时分灯焰已熄灭,听到漏声声声更显迟。
我合上书本感到茫然失措,实在支撑不住自己。
三月的莺花春色早已消逝,此时半窗风雨,心中满是愁绪。
司马相如未能实现建桥志向,班超之子班彪持笔刺股锥励。
辛苦一生为了什么,只希望姓名能留于世间。
注释:
- 夜分:晚上。
- 灯烬:点完蜡烛后,灯火已经燃烧尽了。
- 漏声:古代计时器滴水的声音。
- 掩卷:放下书卷。
- 茫然:形容思绪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 不自支:无法自持,无法自我控制。
- 三月莺花:指春天的景象。
- 季子:指班固,字孟坚。
- 刺股锥砺:比喻发愤图强,勤奋刻苦。
- 辛苦:辛勤努力。
- 姓名:指作者的名声和成就,也表达了对名利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在历史长河中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以及对名利追求的反思。
首联“夜分灯烬漏声迟,掩卷茫然不自支。”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书桌旁,听着滴答声渐行渐远。他合上书本,却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迷茫和失落。这种情感源于他对历史的深深思考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颔联“三月莺花春去后,半窗风雨客愁时。”则是对前一句情感的深化和扩展。诗人通过对比春天的美景与眼前的风雨交加,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孤独生活的无奈。这种情感既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透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颈联“相如未遂题桥志,季子犹持刺股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钦佩之情。司马相如虽然才华横溢,但未能实现建桥的理想;而班超的儿子班固,却始终坚持着发奋图强的志向。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选择的思考。
尾联“辛苦人生成底事,姓名留得世间知。”则是对全诗主题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为何要如此辛苦地活着?最终,我们的名字是否能够被世人所知?这种思考既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这首诗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名利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