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真知德不孤,从何下手作工夫。
心无恻隐非人也,学有朋来亦乐乎。
性以诚明为血脉,仁将孝弟是头颅。
偏于此处多亏欠,却向枝枝节节图。
诗句解析和注释:
- 若果真知德不孤,从何下手作工夫?
- 译文: 若果真知道德行并不孤独,从何处着手去做功夫。
- 关键词与注释: “若果真知” — 指确实明白或认识到;”德不孤” — 德行不会孤立;”下手” — 开始行动或实践。
- 心无恻隐非人也,学有朋来亦乐乎?
- 译文: 内心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有朋友来学习也是快乐的。
- 关键词与注释: “心无恻隐” — 内心没有对他人的怜悯之情;”非人也” —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有朋来” —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亦乐乎” — 那么自然是快乐的了。
- 性以诚明为血脉,仁将孝弟是头颅。
- 译文: 本性以真诚明亮为血脉,仁爱应当将孝顺和尊敬作为头颅。
- 关键词与注释: “性以诚明为血脉” — 人的本性应以真诚和清明来维持;”仁将孝弟是头颅” — 仁慈和孝顺应当被视作重要的道德标准。
- 偏于此处多亏欠,却向枝枝节节图。
- 译文: 只关注这些地方就有很多缺失之处,反而应该在细节上下功夫。
- 关键词与注释: “偏于此处” — 只关注特定的地方或问题;”偏” — 侧重于;”多亏欠” — 存在很多不足;”枝枝节节图” — 在小的细节上花费大量精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四句简短的诗行,传达了对于学习和修身的重要观点。首句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其与个人品德的关系。第二句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如果没有内心的善良和同情心,一个人将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人。第三句则提出了一个对比,指出即使是在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最后一句表达了一种观点,即我们应该专注于那些关键和重要的方面,而不是过分关注那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整首诗简洁而深刻,是对人生和道德修养的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