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征肇延津,明晨临大河。
洪源下积石,砥柱屹嵯峨。
渺渺梁宋区,汗漫纵经过。
自非陵与岸,于安障其波。
扬帆赴中流,四顾莽无涯。
崇云徂广泽,迅风夕吹沙。
积阴不可测,鱼龙偃相加。
前无千尺梁,一苇胡足夸。
人生寡恒居,奚异波上槎。
岂无舟楫志,漂泊当奈何。

【注释】

夙征肇延津:早先出征,从大渡河出发。征,远征;肇,开始。

明晨临大河:第二天清晨,来到黄河边。明晨,次日早晨。

洪源下积石: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省的卡日曲和玛曲之间。

砥柱屹嵯峨:三门峡市以东的黄河上,屹立着两座巨大的岩石。砥柱,即三门山。

渺渺梁宋区:指黄河上游,古称“梁州”或“雍州”。

自非陵与岸:如果不是在岸边或堤防上。

于安障其波:用来阻止波浪的冲击,使之不致泛滥成灾。安,安定、防护;障,阻挡。

扬帆赴中流:扬起船帆顺水而下,直奔河流中央。

四顾莽无涯:放眼望去,前方是一片茫茫的水面。

崇云徂广泽:高耸的山峰延伸到广阔的沼泽地。

迅风夕吹沙:傍晚时分,一阵狂风卷起沙尘。

积阴不可测:连绵的乌云遮蔽了天空,气象变幻莫测。

鱼龙偃相加:河水因暴雨而上涨,淹没了河中的鱼和龙。

前无千尺梁:前面的桥梁无法承受洪水的侵袭。

一苇胡足夸:一根芦苇怎能抵挡得了洪水的冲击。

人生寡恒居,奚异波上槎(chā):人生很少能长久安居,这与水上漂浮的木筏何异呢?奚,何;异,不同。槎,木筏。

岂无舟楫志:难道没有乘船渡河的愿望吗?楫,船桨,泛指船。

漂泊当奈何:如果四处飘零,又能如何呢?

【赏析】

本诗作于诗人被贬谪黄州的时期,写于诗人乘船过三峡时所思。首联点题,二联写景,颔联写三门关前的峡谷,颈联写峡谷中的激浪飞沫,尾联写激流中的情景,最后两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表达了对前途的忧虑之情。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怀才不遇的抒情诗,作者通过描写长江流域壮丽的自然风光,曲折地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却依然心系国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诗的开头两句点明题目中的“渡”字,表明诗人即将渡过江水,进入荆门地区。首句中的“夙”字,说明诗人这次出发并不是第一次。次句中的“明”,表示诗人是在第二天清晨出发的。“征”,是出征;“肇”,是开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在早先的时候曾经出征过,现在又从大渡河出发前往荆门。

颔联两句写三门关附近的峡谷景色。“下积石”、“屹嵯峨”,写出了峡谷中的奇峰怪石,形象鲜明突出。“渺渺梁宋区”,则写出了峡谷中流水滔滔,浩渺不绝的景象。这两句是诗人在描绘景物时,由远及近的过渡,为后文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颈联两句,写三门关附近的峡谷中水流湍急的情况。“前无千尺梁”,意思是前面没有可以挡住水流冲击的高大的桥;“一苇胡足夸”,意思是说一根苇草也不能用来遮挡住激流的狂澜。这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激流的汹涌澎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尾联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景物生发感想。“人生寡恒居”,是指人生很少有能够长期安居乐业的时候。“奚异波上槎”,意思是说人生很少有能够长期安居乐业的时候,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木筏一样。诗人把自己的人生遭遇比喻成漂流在水上的木筏,既表现了自己的孤苦伶仃和无所依托的悲凉处境,也表现了自己虽然遭受到打击和挫折,但仍然坚持信念、积极进取的精神。

此诗写诗人在三峡中乘船过荆门时所见景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慨。诗的前六句主要写景,描绘了三峡雄奇壮美的画面:两岸高山峻拔陡峭,江中水流湍急奔放。接着转入抒情,诗人感叹自己像浮萍随水漂荡不定,感到人生的孤独凄凉。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抒写自己虽遭逢不幸,仍要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