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深嗜酒,陆羽解烹茶。
高士名犹在,吾生兴不赊。
负薪吟野径,煮石待山家。
若问浮生事,池塘暗落花。

【解析】

1.水亭:水上的亭子。凤皇山:《世说新语》载刘伶嗜酒而醉,曾到山下裸衣大醉,人谓是凤皇下饮,故称其地为凤皇山。藏稿:收藏诗文草稿。

2.其三:指《水亭读凤皇山藏稿赠黄尧衢》的第三首。

【译文】

我与刘伶一样酷爱喝酒;陆羽解烹茶。高士的名字依然存在,我一生的志向并不虚度。背着柴禾在野径边吟诵,煮石待山家以待友人。若有人问浮生事,池塘里暗落花飘零。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客居吴中时。“水亭”句点题,言诗人在亭中读书。“其三”句用典。据《晋书·刘伶传》,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跟其后,醉则卧其中。”又《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每至酒适,辄引满,自后都绝。”两句意谓自己有酒便饮,有茶便烹饮,与“刘伶”相呼应。颔联两句写朋友黄尧衢。黄尧衢,字子寿,苏州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目》云:“尧衢少工词翰,尝赋《春晓》、《江行》诸曲,颇得古人风致。”(《千顷堂书目》卷一)。颈联二句写景。“负薪”,指背柴;“野径”,指野外小道。“煮石”,指烹煮山泉之水。“山家”,指隐居山林的朋友或友人所居之地。此二句写诗人在山中小路上采薪、汲水,等待友人来饮茶。尾联二句写友情。“若问”,是诗人设问的语气。“浮生事”,指世事纷扰之事。“池塘暗落花”,言诗人感叹光阴易逝,人事如梦。全诗意脉贯通,意境清雅,情韵悠然。

3.鉴赏:

本诗写诗人在水亭读书时,想起好友黄尧衢隐于山林之中,于是作诗赠之。前四句写自己饮酒品茶的情趣,后四句写与黄尧衢友情深厚,并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如梦的感慨。

首联点出了“水亭”的地点和“凤皇山”的所在。“凤皇山”即凤凰山,位于吴县(今属江苏)东南,山上多产美酒,故名。这里既是诗人的住所,又是他读书的地方。“藏稿”,指诗稿。诗人在水亭中读到好友黄尧衢的诗作,不禁为之动容。“其三”句用典。据《晋书·刘伶传》载,刘伶嗜酒而醉,常裸身赤脚,垂头丧气,呼天喊地,旁人以为他是神仙。又有《世说新语》记载,刘伶解酿,善饮,能令人忘机。“其三”句意谓:我与刘伶一样,酷爱喝酒;陆羽解烹茶。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饮酒品茶的高雅情趣,也表现了他对好友黄尧衢的赞美之情。颔联写诗人在水亭读书时,想起好友黄尧衢隐居山林之中。“高士”,指高尚而有德行的人(特指古代隐士)。“犹在”,仍然存在。“吾生”,我的生命,指作者自己。“兴不赊”,意谓自己的志向并不虚度。这两句写诗人在水亭读书时想起好友隐居山林的情景。颈联写诗人在水亭读书时,想起好友黄尧衢隐居山林之中。“负薪”,指背柴;“野径”,指野外小路。“煮石”,指烹煮山泉水。“山家”,指隐居山林的朋友或友人所居之地。这两句写诗人在水亭读书时想起好友隐居山林的情景。尾联写诗人在水亭读书时,想起好友黄尧衢隐于山林之中。“若问”,诗人设问的语气。“浮生事”,指世事纷扰之事。“池塘暗落花”,意谓:若有人问起我的生平往事,我将无言以对;因为池塘里的荷花已经落去许多,暗示岁月流逝、人事如梦。这两句写诗人在水亭读书时想起好友隐居山林,并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如梦的感慨。

这首诗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意境清雅,情韵悠长。全诗以水亭读书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短暂的哀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