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上山何高,千盘临绛水。
有蛇伏其中,依依母与子。
岂无从龙功,贪天窃所耻。
悬书在宫门,山中呼不起。
烈火被林皋,象焚良以齿。
生岂薄君恩,所愿从母死。
峨峨山上祠,郁郁松与梓。
至今寒食时,行人伤遗垒。
【注释】
①绵山:山西太原市西南的一座名山。②绛水:即汾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流经太原市至晋中市入汾河。③母与子:指蛇。④岂:怎么。⑤从龙:随龙。⑥象焚:大火烧死。⑦遗垒:指被烧死的遗迹。⑧峨峨:高峻的样子。⑨松柏:指庙中树木。⑩寒食:清明节前后的风俗。古人禁火三天,谓之“禁烟”,人们要吃冷食、扫墓祭祖。
【译文】
绵山上山多么高,千回百转临绛水。
有蛇藏在山中行,依依不舍是蛇母子。
难道没有随龙功?贪天之功反成罪。
悬书在宫门上,山中呼唤听不到。
烈火焚烧林皋地,象焚良木人伤心。
生来岂薄君恩义?所愿跟随母亲死。
高高山上立祠庙,郁郁葱葱松梓树。
至今寒食节到来,行人伤心悼故垒。
【赏析】
《咏史十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组诗作品,共十首。此诗为第一首。绵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余脉。绵山因山上有绵山寺而得名,绵山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绵山以“山势好”、“峰峦奇”闻名于世。这首诗描写了绵山的险峻和美丽,以及人们对它的赞美之情。全诗通过对绵山的描绘,展现了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思考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