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心如面,今人即古人。
公卿能下士,观感尽兴仁。
寓迹金沙上,新亭野水滨。
题诗渐卤莽,孤负秉彝真。

【注释】

谁道心如面:谁说人的心就象人的面貌一样。今人即古人:今天的人就是古代的人。公卿能下士:公卿们能够谦恭地对待普通人。观感:观察、感受。尽兴仁:尽情发挥自己的仁爱。寓迹:寄身,居住。金沙上:指金沙江边。新亭野水滨:指新亭江畔的野水边。题诗:写诗。渐卤莽:逐渐粗疏、马虎。孤负:辜负。秉彝真:保持自己的本性。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金沙江边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借古讽今,以抒发自己对于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

前四句写“公卿能下士”。诗人认为,当今社会,许多有地位的人对普通人都不够谦和,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因此,他发出由衷的感叹:“谁道心如面,今人即古人!”意谓世人怎能说人的内心与外貌一致呢?如今的人不就是古代的人么?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他的愤慨之情。

后四句写诗人寄居金沙江边的情景。“公卿能下士”,诗人自谦为“今人”;“观感尽兴仁”,诗人则自许为“古人”。这里表明,诗人既不愿随波逐流,更不甘落于俗套,而要以古人自期,做一个有节操的君子。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进一步指出:“寓迹金沙上,新亭野水滨。”诗人在这里又自比为古人,说自己虽然寄居于金沙之畔,但却仍怀念着新亭野水之滨的故土。这两句是说,诗人虽身处异域,但仍然心系故乡。

末二句“题诗渐卤莽,孤负秉彝真”是对前四句的总结和升华。诗人用“题诗”来比喻自己的思想感情,“渐卤莽”则是说这些思想感情已经变得浅薄、粗疏了。最后,诗人发出了“孤负秉彝真”的呼声,表达了他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遗憾与苦闷。

全诗语言朴素,风格沉郁悲壮,具有鲜明的个性。诗人借景抒怀,通过自我反思,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