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笔晴挥罢,澄江晚眺时。
生涯从作客,物态尽归诗。
乡侣新情密,柴关独返迟。
经过多爱惜,次第见民彝。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暮色苍茫中登上江边的小楼,远眺澄碧的江水,并作诗抒写。诗中“彩笔”“澄江”是点明题旨的关键词,“澄江晚眺”四言诗的常用句式,用此起兴,引出全诗。
其一:“彩笔晴挥罢”,指诗人刚写完了《金沙杂诗》十二首中的第十三首。“晴挥”指晴天挥笔,意谓诗人心情愉快,挥笔自如。“彩笔”即彩笔,借代诗人的笔墨,“晴挥罢”意谓挥笔已毕,收笔之时,正好是日高天朗,晴空万里。“澄江晚眺时”,点出“澄江”。诗人登高远眺,看见澄澄的江水,映着晚霞而更显得分外清澈。这里既写了江景,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
其二:“生涯从作客,物态尽归诗”,诗人说,自己一生飘泊异乡,到处为客,因此对景物的观察、感受,总是寄托于诗歌之中。“物态”指物象,物象的变化。“尽归诗”意谓一切物象都归结于诗歌。“物态尽归诗”一句,是说自己对景物的认识和描写,都是通过诗歌来实现的。诗人认为,自己的诗歌是反映自然美、人情美的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其三:“乡侣新情密,柴关独返迟”,点明题旨。这两句的意思是,家乡的友人感情深厚,我回乡很晚。“柴门”,即柴草编成的门户,泛指简陋的居处。“返迟”意思是回来晚了。“柴关”句与首句相呼应,表明诗人久羁他乡,思乡心切。
其四:“经过多爱惜,次第见民彝”,点明题旨。“爱惜”意为珍视。这句的意思是,经过许多年,才看到百姓的真情。“民彝”指民间的道德准则。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在外地漂泊多年,才见到百姓的真实面貌。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成都时所作。诗人以“澄江”为题,抒发了作者的情怀。诗人把所见之景融入诗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第一联“彩笔晴挥罢”,“彩笔”指诗人所赋诗篇。“晴挥罢”意谓诗人挥毫泼墨之后,正好遇上晴空丽日,心情舒畅,于是便提笔吟咏起来。“澄江晚眺时”,“澄江”即长江,这里指的是作者流寓成都后,看到的长江景色。“晚眺时”,傍晚时分,诗人登上江边小楼,极目远眺。这一联写景叙事,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景色的特点。
第二联“生涯从作客”,指出诗人一生飘泊无定,四处奔波。“物态尽归诗”,意谓诗人对景物的观察和认识,总是寄托于诗歌之中,从而成为表现自然美和人情美的艺术境界。
第三联“乡侣新情密”,点明题旨。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的同乡朋友感情深厚,我回到家乡很晚。“柴关”指简陋的居处或贫苦人家的住处,这里泛指作者居住的地方。“独返迟”,独自返回家来得很晚。诗人在外地漂泊多年,思念故乡之情很深。
第四联“经过多爱惜”,点明诗题。“爱惜”指珍视。这两句的意思是:经过许多年,才能看到百姓的真实情况。“次第”即按顺序,“民彝”指民间的道德标准。诗句的意思是指:诗人在外漂泊多年,方看到百姓的真实生活。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思想状况。诗人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同时也加深了他对朝廷腐败的痛恶。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关心国事,忧念民生,这种爱国忧民的情怀,正是杜甫诗歌不朽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