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巂怜君去,相违万里馀。
军参孙楚事,笔草孟嘉书。
鱼鸟惊新阵,貔貅耀旧旟。
桄榔山叶暗,踯躅野花疏。
村女夸橦布,羌人趁苇墟。
地当三蜀险,府控百蛮居。
关徼留繻日,风云按辔初。
巴渝歌甚乐,兵骑报宁徐。
才重松州幕,恩垂洱水车。
迁乔应不忝,学武昔无如。
赞书元戎喜,筹边劲寇除。
少年谁得似,侠气满储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察诗歌的翻译、理解及赏析,所以考生在答题的时候需要先通读全诗,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注意翻译诗句要忠于原意,不曲解原意;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包括逐句翻译诗句以及分析其蕴含的情感。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主要测试考生对古诗文的把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这道题中可以窥见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技巧等方面的把握情况。做这种题的方法有二:一是先由作者开始,即先由诗人写起,然后由诗写起,最后才写到题目上。二是先由题目开始,即把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此题属于第一种方法。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
【答案】
越巂怜君去,相违万里馀。
越巂,地名,这里指成都;君,你;相违,离别。我离开你的家乡已经走了一万多里了。
军参孙楚事,笔草孟嘉书。
孙楚,东汉时期著名将领;孟嘉,晋朝人,善书法,为“钟王”之亚。这里用孙楚事比喻杨献甫的军事才能,用孟嘉书比喻杨献甫的文才。
鱼鸟惊新阵,貔貅耀旧旟。
鱼鸟因新阵而感到惊慌,貔貅因为旧旗子而更加威武。貔貅(píxiū),猛兽名;旗,旌旗。比喻英勇的军队。
桄榔山叶暗,踯躅野花疏。
桄榔树的叶子已经凋落,踯躅花也失去了往日的艳丽。踯躅(zhízhú),一种落叶灌木植物,花红色,果实可入药。形容花草枯萎貌。
村女夸橦布,羌人趁苇墟。
村女夸耀自家的土布,羌人趁着芦苇荡赶集。橦(tōng)是一种粗厚织物,多以麻为原料制作而成。比喻民间手工业者。
地当三蜀险,府控百蛮居。
地处四川的三个郡都十分险峻,朝廷控制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三蜀,即四川的三个郡,分别是益州、永宁和建宁。百蛮,这里泛指少数民族。
关徼留繻日,风云按辔初。
关隘的边防检查站每天留有兵丁看守,朝廷官员刚上任就受到皇帝的宠幸。留繻,这里指留兵看守;关徼,边关要塞;按辔,意思是驾驭马;辔,缰绳,用来驾驭马。
巴渝歌甚乐,兵骑报宁徐。
巴渝地区的民歌非常好听,朝廷军队也报告说边境地区安定无事。巴渝(bāyú),古地名,今重庆市属县一带;宁徐,这里指边疆安宁无事。
才重松州幕,恩垂洱水车。
才华出众的人被委派到松州的幕府工作,恩典施于洱河一带的农田灌溉。松州(sōnɡzhōu)是今四川省松潘县;洱水(ěrhǎi),指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迁乔应不忝(jiàn),学武昔无如。
迁乔,这里指升官;迁乔应该不辱没自己。学武,这里是指学习武艺;学武应该没有什么过失。
赞书元戎喜,筹边劲寇除。
赞扬将军的书札得到了赞许,谋划边防消除了强大的敌人。元戎,指主帅;赞书,这里指上书推荐;筹边,筹划防守边疆;劲寇,强敌;除,除去。
少年谁得似,侠气满储胥。
谁能比得上这些年轻一代的壮士?他们的侠义之气充满了整个营寨。储胥(xū),这里指军营;储胥的壮士指年轻的壮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送杨献甫赴任四川行阃参军一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全诗八句,每四句为一组,共分四组。前四句为第一组,写诗人对杨献甫赴任的感伤之情;后四句为第二组,写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联“越巂怜君去,相违万里馀。”开篇便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越巂。越巂是今天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一个县,这里地势险要、交通闭塞,历来就是边防重地。诗人与杨献甫虽然只是分别两地,但实际上却相隔万里。这样的离别让诗人感慨颇深,心中难免有些伤感。
颔联两句通过描绘杨献甫的军功和文才来表现他的才干。孙楚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他善于用兵打仗,因此被人们称为“虎步龙骧”;孟嘉是晋朝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超,被称为“钟王”之后的第三位书法家。在这里,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来赞美杨献甫的才能。
颈联两句进一步强调杨献甫的勇猛和威武。鱼鸟因新阵而感到惊慌,貔貅因为旧旗子而更加威武。这里的“鱼鸟”和“貔貅”都是比喻,用来形容杨献甫的勇敢和威严。
尾联两句则描写了杨献甫离京时的情景。村女们纷纷夸赞自家的土布,羌人趁着芦苇荡赶集。这里的“村女”和“羌人”也是比喻,用以形容杨献甫的百姓关系良好,并且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这首诗通过送别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杨献甫的赞赏之情。全诗通过对杨献甫才能和品性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