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群流入吾常地。名园千古成忠义。白骨葬清池。萦回柳絮飞。
楼台成灰烬。残月空庭冷。落叶满阶墀。凄凄暮雨时。
【注释】
“狐群”二句:指唐末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吾常”,即长安,当时为唐朝都城所在,所以诗人说“流入吾常地”。这里用一“流”字,有贬义,暗指安史之乱。“名园”,指唐代长安城内的名胜古迹。“千古”,指千年以后。“忠义”,指忠于国家、维护正义的节操和行为。
“白骨”二句:指唐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导致百姓尸骨遍地,满目疮痍。“萦回”二句:指战火之后荒凉的景象。“楼台”,这里指战争后的残破建筑。“灰烬”,指被烧毁的建筑物的余烬。“残月”,指残存的一轮月亮。“空庭”,空旷的庭院。“庭冷”指庭院中无人来往,冷冷清清。
“落叶”二句:指秋雨过后,满院落木萧瑟,凄冷凄凉。“阶墀”,即石阶、台阶,这里指院落里的石阶。“凄凄”,形容秋雨绵绵,声势浩大的样子,也形容心情悲凉。
【赏析】
《菩萨蛮》是唐教坊曲,属双调百韵齐名部,有平仄两体,此首为平韵体,词牌名见《乐章集》《尊前集》。本词写唐末乱世,一片凄凉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伤感之情。
起句写唐末乱世,群雄割据,军阀混战,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狐群”,喻指各军阀集团;“流入吾常地”即流入自己的领地。这里用一个“流”字,含有贬义,暗示了安禄山、朱温等人的所作所为,暗指安史之乱。这一句是全词的总纲,概括了全词的内容。
第二句写唐末长安城内名胜古迹,成了军阀争权夺利、杀人如麻的刑场。《旧唐书·李晟传》载:李晟曾以节度使身份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后因功封郑国公,赐爵奉国县开国伯,食邑千五百户,改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加检校司空。他多次请求辞官还乡,皇帝不准。他向德宗上书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陛下今在京师,而群臣皆在凤翔,陛下岂得高枕私第?臣愿尽死以报圣上。”德宗乃令其入朝任职,不久又命其为河中节度使。李晟为人忠贞不渝,敢于直言,深得皇帝信任和爱戴。他虽为节度使,但能关心国家大事,为朝廷分忧解难。他在任内多次打败吴元济叛军,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忠诚正直、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受人们的敬仰。这两句既写了当时战乱的场面,又通过这一历史背景,写出了唐王朝的衰落之势,为下文写唐末的忠义节士作铺垫。
第三句写战乱后长安城内的惨状。“白骨葬清池”,化用了杜甫《哀江头》诗句:“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意思是战乱使百姓家破人亡,尸骨遍野,鲜血染红了清澈的池塘。“萦回”,形容柳絮随风飞舞,飘荡不定。柳絮随风飘荡,象征着战乱后长安城的衰败景象。这两句通过对长安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与愤慨之情。
第四句写长安城内外荒凉的景象。“楼台成灰烬”是指长安城内的高楼大厦已成废墟。这一句既是对长安城现状的真实写照,又是对安禄山、朱温等人所作所为的一种讽刺。“成灰烬”,形象地写出了这些楼宇已经化为乌有。而“楼台”一词又让人联想到那些在战乱中幸存下来的人们,他们或藏身于深山老林,或流亡至异域他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一句既表现了作者对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的深切同情,又表达了他对安禄山、朱温等人所作所为的强烈谴责。
第五句写秋雨过后的凄冷景象。“残月空庭冷”,意思是残月挂在天空,庭院里一片寂静,寒风凛冽,令人倍感凄凉。这一句既是对长安城内外荒凉景象的具体描绘,又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映。在这里,作者借秋风之威,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郁与孤独之感。这一句既体现了作者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又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关注与忧虑之情。
第六句写落叶满阶的情景。“落叶”是秋天的象征,它代表着生命的终结和自然的变迁。这两句通过对落叶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之情。这一句既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关注与忧虑之情,又表现了他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感。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对自己身世命运的无奈与悲哀。
最后两句写暮雨时节的凄冷景色。“凄凄”二字既写出了风雨交加的阴冷天气,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与孤寂之感。“暮雨时”既指黄昏之时,又点明了时间。这两句通过对暮雨时分的描写,进一步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忧郁与孤独之情。
这首词通过描绘唐末战乱后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关注与忧虑之情以及自己身世命运的无奈与悲哀。全词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审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