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若性成,疾难破沈痼。
有汉桓少君,闻义顿改素。
鲍宣淡纷华,美饰触其怒。
毁妆富不骄,守约穷能固。
提瓮汲清泉,挽者著短布。
即境以炼心,随遇安常度。
士志虽足多,妇行良可慕。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习惯若性成”,习惯就像本性一样成为习惯,“疾难破沈痼”:病痛和困难可以打破这种顽固的习惯。这两句说,一旦有病有难时,人们就会改变旧的习惯,而以新的习惯来应付。这是说,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惰性的力量,不容易改变。“疾难破沈痼”,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意思是说没有固定的财产而又立定志愿的人,只有读书人能做到;百姓就没有这种坚定的意志。可见,作者认为,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有恒心。“闻义顿改素”:听到道理就立刻改变了原来的旧习。“汉桓少君”:《史记·孝文纪》载,汉武帝时有个叫做董仲舒的学者被派往长安,他给汉武帝讲学,汉武帝听了他的学说后很受感动,并封他为博士。后来,董仲舒在朝中担任过三公的职位。“汉桓少君”是董仲舒的别号。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的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鲍宣淡纷华,美饰触其怒”。《汉书·董仲舒传》载,西汉时期,朝廷里有许多大臣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社会十分黑暗。当时,有一位名叫鲍宣的官员,他为人清廉,不追求荣华富贵,也不攀附权贵。有一次,他的一个亲戚想让他参加一个宴会,他拒绝了。这位亲戚对他说:“你不去参加宴会,别人会说你不重视友情,会伤害你的。”鲍宣回答说:“你既然看重友情,就应该请我去参加这个宴会,而不是去参加那个宴会。”那位亲戚只好作罢。“鲍宣淡纷华,美饰触其怒”。意思是说,因为不追求荣华富贵,不攀附权贵,所以受到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诽谤和攻击。“鲍宣淡纷华”:指鲍宣不追求荣华富贵。“美饰触其怒”:指鲍宣遭到一些趋炎附势之辈的攻击。“守约穷能固”:坚守简朴的生活习惯,就能使生活变得稳定。“提瓮汲清泉”:提着水罐打井取水,形容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挽者著短布”:挽着衣服打绳结的男子,穿得朴素。“即境以炼心”:面对眼前的环境加以修养锻炼。“即境以炼心”语出《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形全精存,其天宁自真。”即通过修炼自己的精神,达到身心俱健的境地。“随遇安常度”:随时随地保持平静的心态。“随遇安常度”语出《庄子·缮性》:“居处行游,以随时命为率。夫曲伸规矩,孰少孰多?乘正相反,事又何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行事。“妇行良可慕”:妇女的行为值得赞美。“良”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夫人善抚长剑,任重致远,此庄公之所以霸也。”意思是说,妇人善于使用长剑,能够承担重任,远走他乡,这也是庄公称霸的原因。
  2.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与分析。“读史”是题目。从诗的内容可知,这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以史论今,借古人之事来抒发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全诗分两层,首四句写汉桓帝时的名臣董仲舒,他因“闻义顿改素”,即听到儒家“仁义”的道理,立即抛弃了原来所坚持的一些错误做法。次四句写东汉初年名臣董昭,他“守约穷能固”,即坚守简朴的生活,保持高尚的品质和节操。最后四句写汉代女子张丽华的品行。她“即境以炼心”,即面对现实环境加以修养锻炼,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随遇安常度”:即随时随地保持平静的心态。“妇行良可慕”:妇女的行为值得赞美。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贤臣淑女品德的赞美之情。“习惯若性成”:习惯就像本性一样成为习惯,即一个人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具有很大的惰性力量。“疾难破沈痼”:病痛和困难可以打破这种顽固的习惯。这两句说,一旦有病有难时,人们就会改变旧的习惯,而以新的习惯来应付。这是说,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惰性的力量,不容易改变。“有汉桓少君”:听到道理就立刻改变了原来的旧习。“汉桓少君”:指东汉时期的董仲舒。《史记·孝景本纪》载,汉武帝时,董仲舒给汉武帝讲学,汉武帝听了他的学说后很受感动,并封他为博士。后来,董仲舒在朝中担任过三公的职位。“鲍宣淡纷华,美饰触其怒”:因为不追求荣华富贵,不攀附权贵,所以受到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诽谤和攻击。“鲍宣淡纷华”:指鲍宣不追求荣华富贵。“美饰触其怒”:指鲍宣遭到一些趋炎附势之辈的攻击。“守约穷能固”:坚守简朴的生活习惯,就能使生活变得稳定。“提瓮汲清泉”:提着水罐打井取水,形容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挽者著短布”:挽着衣服打绳结的男子,穿得朴素。“即境以炼心”:面对眼前的环境加以修养锻炼。“即境以炼心”语出《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形全精存,其天宁自真。”即通过修炼自己的精神,达到身心俱健的境地。“随遇安常度”:随时随地保持平静的心态。“随遇安常度”语出《庄子·缮性》:“居处行游,以随时命为率。夫曲伸规矩,孰少孰多?乘正相反,事又何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行事。“妇行良可慕”:妇女的行为值得赞美。“妇行良可慕”:指东汉末年的张丽华。她“即境以炼心”,即面对现实环境加以修养锻炼,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随遇安常度”:随时随地保持平静的心态。“妇行良可慕”:妇女的行为值得赞美。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贤臣淑女品德的赞美之情。
  3. 本题考查诗词的写作手法及语言特点。“先声夺人”“点睛之笔”都是比喻手法的一种表现。“先声夺人”比喻用声音或姿态等预先抓住人的心理状态;“点睛之笔”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关键性语句。“先声夺人”与“先发制人”意思相近;“点睛之笔”与“画龙点睛”意思相近。另外还有“欲擒故纵”、“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石双鸟”、“一石两鸟”等不同的表述方式。这些说法都出自于《三十六计》,它们都是我国古代兵法家常用的计谋之一。
  4. 本题考查诗词的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最早的文人五言抒情诗总集。《古诗十九首》中许多作品反映了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如《迢迢牵牛星》写思妇的孤寂愁苦;《西北有高楼》写士人的失意落魄;《今日良宴会》写人生易逝的感伤;《驱车上东门》写士人的无奈与彷徨;《明月皎夜光》写士人的孤独寂寞;《涉江采菱南国篇》写士人的漂泊无依;《留别妻》写士人的离愁别绪;《庭中有奇树》写士人的孤独无聊;《青青河畔草》写士人的哀怨惆怅;《驱车上东门》写士人的无奈彷徨;《驱车登古丘》写士人的悲凉失落;《行行重行行》写士人的哀叹;《驱车上东门》写士人的无奈彷徨;《驱车上东门》写士人的悲凉失落;《留别妻》写士人的离愁别绪;《十五从军征》写士人的思乡之苦;《涉江采菱南国篇》写士人的漂泊无依;《留别妻》写士人的离愁别绪;(《涉江采菱南国篇》)《十五从军征》写士人的思乡之苦。其中《古诗十九首》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士人在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下的痛苦和无奈。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写了一位织布的女子思念远方的恋人,但又不能向对方倾诉衷肠的情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