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哀怨出林业,琴自无弦曲自工。
尽汝抑扬鸣驿路,是谁赏识到焦桐。
【注释】:
丁未:指唐文宗开成五年。林业,林中,借指深山幽谷。抑扬:声音高低起伏。焦桐,指古代乐器中的琴。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写秋日的林中,有位隐者在抚琴,他的琴声哀怨,自有一种天然之美。第二联是说,这悠扬的琴声在驿站路上回荡,不知是谁赏识了这首乐曲。全诗通过描写林中隐者弹琴的情景,表达了隐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清高傲岸的性格。
“声声哀怨出林中”,点明地点、季节及时间,为下一句做铺垫。“林中”既指林中之林,又暗示林深时隐;“秋日”则点明时间,为下文写“旅食京师”做铺垫;“声”既是对上句的补充,也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哀怨”二字概括了琴声的特点,突出了琴声的悲壮与凄切。
“琴自无弦曲自工”。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说琴无弦而自鸣,其实不然。此句的意思是说,琴声之所以哀怨动人,并非因为其有弦,而是因为它本身曲调就非常优美动听。诗人以“自工”二字赞美了琴声本身的美妙,也表明诗人认为琴声之所以能哀怨动人,乃是因为琴声本身的美妙所致。
“尽汝抑扬鸣驿路”,这句是说琴声在驿路上回荡,回旋不已。“尽”字写出了琴声的连绵不断,“抑扬”二字形容了琴声的高低起伏,“鸣驿路”则点明了演奏场所,即驿路上。诗人用“尽”“抑扬”等词语来形容琴声,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悠扬婉转、回环往复的琴声。
“是谁赏识到焦桐”,这句是说,这悠扬的琴声究竟是谁赏鉴出来的呢?这里的“赏鉴”二字,既是指欣赏、鉴赏的意思,又暗指对隐者品格的肯定。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隐者才华的赞赏与钦佩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于隐者生活态度的理解与认同。
这首诗通过对琴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隐者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诗人通过对隐者弹琴情景的描绘,展现了隐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清高傲岸的性格。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咏物诗,表达了对隐者的赏识与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