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大好野人居,门对青山绕绿渠。
三径草生残雨后,一溪水长海潮初。
邻翁抱瓮将行汲,稚子携罾戏学渔。
未必秋来尘已起,试从何处结陶庐。
”`
诗句解析:
- 风光大好野人居:“风光大好”表示景色优美,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野人居”指的是居住在野外的人,可能意味着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整体而言,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简单生活的喜爱。
- 门对青山绕绿渠:“门对青山”意味着住宅的门正对着山,这种布局可能象征着家的宁静与山的壮丽相结合。“绕绿渠”描述了周围的植被环绕着一条小溪或水渠,这样的环境给人一种舒适和宁静的感觉。整体上,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家园景象。
- 三径草生残雨后:“三径”可能指的是宅院中三条小路。“草生”描述了这些小路上长满了草,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时间的流逝。“残雨后”表明雨水已经停止,草开始生长,这可能意味着天气转暖,春意盎然。整体而言,这句诗表达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
- 一溪水长海潮初:这句诗通过对比“一溪水”和“海潮”,强调了溪水的悠长和海洋潮水的浩渺。“初”字表明这是新近发生的自然现象,增添了诗句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整体上,这句诗描绘了大自然中河流和海洋的不同风貌,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不同景观的欣赏。
- 邻翁抱瓮将行汲:这句话描述了一位老翁正在抱着一个瓮准备去打水。“抱瓮”是古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即用陶罐来储水。“将行汲”表明他即将去打水。整体上,这句诗传达了老翁勤劳的生活态度和乡村生活的宁静氛围。
- 稚子携罾戏学渔: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带着网兜在模仿捕鱼的情景。“稚子”指的是年幼的孩子。“携罾戏学渔”表明他在学习捕鱼的技巧。这里的“戏”字可能意味着孩子在玩耍的同时也在尝试捕鱼。整体上,这句诗展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游戏时光和对自然探索的兴趣。
- 未必秋来尘已起: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到来时可能带来的尘埃和污染的担忧。“未必秋来”意味着不一定到了秋天就会有尘土飞扬。“尘已起”则直接指出了尘土已经产生的现象。整体而言,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对自然美的珍惜。
- 试从何处结陶庐:最后一句“试从何处结陶庐”可能是诗人对自己居住环境的感慨。这里的“结”字可能意味着建立或建造。整句诗可能在表达诗人对于理想家园的渴望,以及对于传统农耕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的追求。
译文:
三月晴朗的日子,我来到徐家园,雨后的乡村景致格外宜人。屋前青山环抱,门前绿水潺潺。小径上长出嫩草,残留的春雨还未完全退去。一条溪流的水势浩大,仿佛刚刚经历了海潮的洗礼。邻居的老翁正在拿着水桶去打水,小孩手持渔网,在模仿捕鱼。也许秋天一到,空气中的灰尘就会增多。我们或许需要思考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才能找到一处理想的安居之所呢?
注释:
- 风光大好:风景美好得令人心旷神怡。
- 野人居:住在郊外的人。
- 门对青山:门正对着青山。
- 绕绿渠:绿色的溪水或者小河环绕着。
- 三径草生:形容庭院中有很多小路,小路上长满了青草。
- 残雨后:雨水停了之后,草开始发芽。
- 一溪水长:一条小溪的水势很长,好像大海一样。
- 海潮初:刚开始涨潮。
- 邻翁:邻居的老人。
- 抱瓮:抱着陶罐去打水。
- 将行汲:准备去打水。
- 稚子:年轻的孩子。
- 携罾戏学渔:拿着竹竿模仿捕鱼的样子。
- 未必秋来:不一定只有在秋天才会有尘埃。
- 尘已起:尘埃已经出现。
- 试从何处结陶庐:我们或许应该考虑一下在哪里可以建立一个舒适的家,不受外界污染。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徐家园雨后的景色进行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自然和谐的画面。全诗以清新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每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