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中五岳插天起,神龙半隐青霄里。钟灵何地无伟人,毓圣特异尼之址。
可知名山不在高,地灵往往生英豪。一自麟书降祥后,众山罗列皆儿曹。
亭亭五峰中圩顶,其余四配若引领。青葱环绕文德林,俨然三千七十依坛杏。
尼山之尊亦如岱岳尊,那许太华恒霍嵩高与之并。
上有中和壑,下有坤灵洞。智源溪水浩瀚流,沿流讨源者颇众。
关闽濂洛支派通,大海朝宗百川共。一泓活水千秋澄,谁向智源窥体用。
观川亭前石罅如刀劈,一线幽深荒藓积。安得五丁凿破云雾堆,瞥见天光万重辟。
西南诸峰拱如屏,五峰上映五老星。当年颜母山头祷,神哉木叶随降升。
天生圣哲事岂偶,一山不世钟坤灵。平生是山切仰止,作吏何缘地邻此。
只今小憩幽崖前,犹忆春风浴沂水。由来山水清音多,仿佛金石丝竹之声悦吾耳。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句字数相同,形式严谨。下面将逐句进行解释:

  1. 尼山:尼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名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南部,因孔子弟子颜回的母亲在山上修行而著称。
  2. 寰中五岳插天起,神龙半隐青霄里:描绘了尼山巍峨壮丽的景象,仿佛五座大山直插云霄,其中半隐于青霄之中。
  3. 钟灵何地无伟人,毓圣特异尼之址:表达了对尼山的敬畏和赞美,认为尼山是孕育伟大人物的地方,与尼山的独特地位有关。
  4. 可知名山不在高,地灵往往生英豪:强调的是尼山之所以成为名山并非因为其高耸入云,而是因为它拥有灵气,能够孕育出杰出的人才。
  5. 一自麟书降祥后,众山罗列皆儿曹:从历史的角度描述了尼山成为名山的历史背景,即自从麒麟出现预示吉祥之后,尼山便成为了众多英才聚集的地方。
  6. 亭亭五峰中圩顶,其余四配若引领:描绘了尼山五峰的雄伟壮观,以及四峰作为辅助的引领作用。
  7. 青葱环绕文德林,俨然三千七十依坛杏:形容尼山环境优美,树木葱郁,环绕着文德林和依坛杏等景点。
  8. 尼山之尊亦如岱岳尊,那许太华恒霍嵩高与之并:将尼山比喻为泰山、华山等名山,认为尼山的地位不亚于其他名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出众。
  9. 上有中和壑,下有坤灵洞:提到了尼山的两大特点:中和壑和坤灵洞,分别代表了尼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10. 智源溪水浩瀚流,沿流讨源者颇众:描述了尼山的水源丰富,吸引了众多前来探寻水源源头的人。
  11. 关闽濂洛支派通,大海朝宗百川共:表明尼山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紧密,如同大海一般汇聚百川。
  12. 一泓活水千秋澄,谁向智源窥体用:赞美了尼山的水质清澈透明,如同一泓活水一样珍贵。
  13. 观川亭前石罅如刀劈,一线幽深荒藓积:描绘了观川亭前的石罅陡峭,周围长满了杂草。
  14. 安得五丁凿破云雾堆,瞥见天光万重辟:表达了对尼山美景的向往,希望能亲自目睹尼山的壮丽景色。
  15. 西南诸峰拱如屏,五峰上映五老星:形容尼山的西南山峰宛如屏障,五峰之上映照着五颗璀璨的明星。
  16. 当年颜母山头祷,神哉木叶随降升:回忆起颜回母亲在尼山祈祷的场景,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17. 天生圣哲事岂偶,一山不世钟坤灵:强调尼山之所以成为圣哲之地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灵性和氛围。
  18. 平生是山切仰止,作吏何缘地邻此:感慨自己一生都在仰慕尼山,却从未有机会亲临其境。
  19. 只今小憩幽崖前,犹忆春风浴沂水:虽然已经离开尼山多年,但对那里的风物依旧记忆犹新。
  20. 由来山水清音多,仿佛金石丝竹之声悦吾耳:表达了对尼山山水之美的喜爱,认为那里的声音如同金石丝竹般悦耳动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