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鹫岭天下奇,韬光更上升云梯。
苍穹仿佛欲摩顶,石气蒙蒙拂衣冷。
山僧邀我山中宿,乘兴扶筇踏岩谷。
便因晞发卧峰头,俯听檐铃和风竹。
夜深月没静群籁,隔树明河似萦带。
须臾微红乍起灭,曈昽正出扶桑外。
天浮海潏见俄顷,不觉此身驻西岭。
谁持青镜写燕支,闪烁团圞无定影。
沧波一半吹紫涛,良久不见东方高。
凌风欲去更惆怅,天水茫茫两摇漾。
绀殿红楼黯欲开,下方始听鸡三唱。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宿韬光望海日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间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首句“龙宫鹫岭天下奇”,开篇便以“龙宫”和“鹫岭”两个极具神话色彩的地方为背景,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神秘莫测的氛围。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他渴望能够像仙人一样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天地之间。

“韬光更上升云梯”,诗人进一步将视角转向了更高的层次,试图通过登上云梯的方式来接近那些更加高远、难以企及的境界。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渴望。

第三句“苍穹仿佛欲摩顶,石气蒙蒙拂衣冷”,诗人通过对天空和地面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感到既渺小又伟大,既有力量又有温柔,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第四句“山僧邀我山中宿,乘兴扶筇踏岩谷”,则转入了对人与人交往的描述。诗人与山中的僧人相邀共处一宿,共同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表现了他对人间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向往。

接下来的句子,“便因晞发卧峰头,俯听檐铃和风竹”,则是诗人在山中休息时的情景。他躺在峰头上,听着风吹过竹叶的声音,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安详。这种生活节奏和心境,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诗的后半部分,则更多地涉及到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夜深月没静群籁,隔树明河似萦带”,以及“沧波一半吹紫涛,良久不见东方高”等句子,都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自然景色和海洋的壮阔景象。这些画面既美丽又壮观,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最后两句“谁持青镜写燕支,闪烁团圞无定影。沧波一半吹紫涛,良久不见东方高”,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他手持青镜,试图捕捉燕子的影子,但燕子的影子却总是一闪而过,让人感到既遗憾又无奈。同时,他还眺望着远方的海洋,但海洋的壮阔景象却无法完全被理解。这种情感体验既复杂又深刻,让人深感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宿韬光望海日》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间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同时,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人生活和情感状态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