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尽见鹿头,雄镇古绵竹。
水自君家来,百里送寒绿。
伊人玉堂彦,有文照巴蜀。
相从非一时,相见苦不足。
采芝紫岩畔,探梅白沙曲。
古道迷高尘,层阴障远目。
穷冬市易散,行人在乔木。
孤烟带长阜,落日隐平陆。
征鸟飞不前,惊麇走相逐。
傍晚更黯然,独向寒山宿。
黄浒镇有怀叔峤却寄留别
平尽见鹿头,雄镇古绵竹。
水自君家来,百里送寒绿。
伊人玉堂彦,有文照巴蜀。
相从非一时,相见苦不足。
采芝紫岩畔,探梅白沙曲。
古道迷高尘,层阴障远目。
穷冬市易散,行人在乔木。
孤烟带长阜,落日隐平陆。
征鸟飞不前,惊麇走相逐。
傍晚更黯然,独向寒山宿。
诗句释义与赏析:
- 平尽见鹿头,雄镇古绵竹。
- “平尽”可能意味着视野开阔,能看到远方的尽头。
- “见鹿头”指的是看到远处山峰的尖顶,通常指较高的山峰,可能是诗人所在地的标志性景观。
- “雄镇”强调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 “古绵竹”可能指的是绵竹古镇,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 水自君家来,百里送寒绿。
- “君家”暗示了对某位友人或者某个地方的归属感。
- “寒绿”描述了水的颜色,可能是冷冽且清澈,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这句表达了水是从朋友那里来的,而且路途中经历了一段寒冷的季节,但依然保持着其纯洁的颜色。
- 伊人玉堂彦,有文照巴蜀。
- “伊人”可能指的是诗人所怀念的人或者某种理想中的伴侣。
- “玉堂”通常是指古代官员的住所,这里用来比喻理想的居所或者贤能的朋友。
- “彦”意为才俊,可能指的是才学出众的朋友或同事。
- “有文照巴蜀”表明这位友人或者伙伴不仅文才出众,还具有照耀四方的能力,即影响力广泛。
- 相从非一时,相见苦不足。
- “相从”表示共同生活或共事。
- “非一时”可能意味着这段关系并非偶然,而是长期而深刻的。
- “相见苦不足”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遗憾或无奈,因为相聚的时间太短,不能充分表达感情。
- 采芝紫岩畔,探梅白沙曲。
- “采芝”可能指的是寻找珍贵的草药,也可能是采摘花朵的意思。
- “紫岩”可能是指山岩的颜色是紫色,也可能是指山岩的名字或地名。
- “探梅”则是指探索梅花盛开的景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象征春天到来的活动。
-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进行的活动,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体验。
- 古道迷高尘,层阴障远目。
- “古道”指的是古老的道路,通常指历史悠久的街道或路。
- “迷高尘”形容道路两旁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未被清理。
- “层阴”可能是指层层的阴影,可能是由于天气阴沉所致。
- “障远目”形容视线因云层遮挡而变得模糊不清,进一步衬托出环境的阴暗和压抑感。
- 穷冬市易散,行人在乔木。
- “穷冬”指冬季的最后一个月或整个冬季,这里可能是指冬天的严寒。
- “市易散”意味着市场上的人已经散去,可能是因为天气寒冷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们减少外出。
- “行人”可能指的是那些在户外工作的人们,或者是那些选择留在城里的人们。
- “在乔木”可能是指那些在高大乔木下停留或休息的人们,可能是为了躲避寒冷或是享受树荫。
- 孤烟带长阜,落日隐平陆。
- “孤烟”可能是指孤独的炊烟,也可能是指只有一缕烟雾的情况,这里可能寓意诗人的孤立无援或思念之情。
- “长阜”可能是指延伸至地平线的广阔土地。
- “落日”指的是夕阳西下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生的黄昏或结束。
- “隐平陆”可能是指太阳隐藏在地平线以下的情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或生命的消逝。
- 征鸟飞不前,惊麇走相逐。
- “征鸟”可能指的是迁徙的鸟类,它们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受到阻碍或惊吓。
- “飞不前”形容鸟儿飞行时遇到了困难或障碍。
- “惊麇走相逐”可能是指野生动物因恐惧而相互追逐,这里的”麇”可能是麋鹿的一种,也称为四不像,是一种大型动物。
- 傍晚更黯然,独向寒山宿。
- “傍晚”指的是日落时分,通常是一个较为昏暗的时刻。
- “黯然”在这里形容一种心情的沉重或情绪低落的状态。
- “独向寒山宿”可能是指诗人独自走向山中过夜,可能是为了躲避人群或寻求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