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动地大江鸣,犹说南徐北府兵。
铁锁几人筹异代,布衣终古悔成名。
江山无限渔樵计,木叶频惊关塞情。
试上高楼凭四望,不禁泪下愧平生。
【解析】
“朔风”句:北风吹起大江,发出阵阵响声。“犹说南徐北府兵”:仍说那南方的徐州和北方的府州的军队。“铁锁”句:几代人筹谋建造的铁锁,已不再使用。“布衣”句:平民终古都后悔自己成名。“江山”句:无限的渔樵之计,木叶频频惊起关塞之情。“试上”句:试着登上高楼,凭窗远望四野。“不禁泪下愧平生”:不禁泪流满面,羞愧自己的一生。赏析:此词为作者罢官归乡时所作。开头两句写京口(今属江苏镇江市)的风物与旧事。京口是南北交通要冲,历史上曾多次成为争夺之地。词的上片着重描绘了当时京口一带的形势,并借以抒发感慨。“朔风动地大江鸣”,朔风劲吹,江水激荡,大江呜咽,声如雷霆。接着又写道:“犹说南徐北府兵。”“南徐”即南朝陈、梁、陈三朝的国号,“北府兵”指东晋时期刘牢之所率的一支精勇军队。这里用一个“犹”字,既写出了历史的变迁,也暗点出词人曾参与平定叛乱,对历史有较深刻的认识。“铁锁几人筹异代?布衣终古悔成名”二句,紧承前句而来。铁锁沉江,早已不存;而当年策划修建铁锁的能工巧匠,却早已作古。至于那些当年身披战袍、手执兵器、驰骋疆场的英雄豪杰,如今都已功成身退,安享荣华富贵了。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却不免后悔当年立下的赫赫战功,以致终身抱恨。这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概括。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江山无限渔樵计,木叶频惊关塞情”,写的是一幅秋景图。在这幅画面上,有山有水有人家,还有渔船打渔的,樵夫砍柴的,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木叶频惊关塞情”一句,既点出了季节,也暗示了边塞战争的紧张气氛。“木叶”二字,不仅点出了秋天,而且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试上高楼凭四望,不禁泪下愧平生”二句,是全词的结末二语。作者登高远眺,触景生情,不禁热泪纵横。“泪下愧平生”五字,表达了他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感慨。综观全词,可见这首词写得很有特点。它通过描写京口的风物,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现了作者对功业未成的悲凉感慨;通过对现实的抒写,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全词感情深沉,意境深远,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作品。
【答案】
朔风动地大江鸣,犹说南徐北府兵。
铁锁几人筹异代?布衣终古悔成名。
江山无限渔樵计,木叶频惊关塞情。
试上高楼凭四望,不禁泪下愧平生。
赏析:此词为作者罢官归乡时所作。开头两句写京口(今属江苏镇江市)的风物与旧事。京口是南北交通要冲,历史上曾多次成为争夺之地。词的上片着重描绘了当时京口一带的形势,并借以抒发感慨。“朔风动地大江鸣”,朔风劲吹,江水激荡,大江呜咽,声如雷霆。接着又写道:“犹说南徐北府兵。”“南徐”即南朝陈、梁、陈三朝的国号,“北府兵”指东晋时期刘牢之所率的一支精勇军队。这里用一个“犹”字,既写出了历史的变迁,也暗点出词人曾参与平定叛乱,对历史有较深刻的认识。“铁锁几人筹异代?布衣终古悔成名”二句,紧承前句而来。铁锁沉江,早已不存;而当年策划修建铁锁的能工巧匠,却早已作古。至于那些当年身披战袍、手执兵器、驰骋疆场的英雄豪杰,如今都已功成身退,安享荣华富贵了。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却不免后悔当年立下的赫赫战功,以致终身抱恨。这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概括。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江山无限渔樵计,木叶频惊关塞情”,写的是一幅秋景图。在这幅画面上,有山有水有人家,还有渔船打渔的,樵夫砍柴的,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木叶频惊关塞情”一句,既点出了季节,也暗示了边塞战争的紧张气氛。“木叶”二字,不仅点出了秋天,而且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试上高楼凭四望,不禁泪下愧平生”二句,是全词的结末二语。作者登高远眺,触景生情,不禁热泪纵横。“泪下愧平生”五字,表达了他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感慨。综观全词,可见这首词写得很有特点。它通过描写京口的风物,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现了作者对功业未成的悲凉感慨;通过对现实的抒写,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全词感情深沉,意境深远,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