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龄诵古策,意本嗜韩诗。《外传》数万言,逸事赅信疑。
昔者仲尼徒,一本乃百支。祖龙炀为烟,遗老伏余黎。
汉兴稍收拾,厥初人异师。师异虽纷纭,渊源各能持。
太傅尤卓然,方当文景时。黄老芥青紫,抱经如不知。
下马肃修容,再拜三间祠。陟彼授经台,低徊步难移。
《小宛》之四章,慨彼日月斯。太傅阐其旨,切切作箴规。
苟能日益慎,完如金城基。六语奥而简,夙昔服膺之。
修能迄无谓,出门颜忸怩。

【解析】

此诗是作者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在韩门祠祭祀太傅韩公而作,时年四十四岁。韩公祠是祭祀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韩愈的庙宇。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主张文章要有所寄托,反对盲目崇尚辞采,提倡恢复古文运动,为后来的古文运动奠定了基础。因此,韩愈与李白同为唐代两大文学巨匠。

【解答】

译文:年轻时就学习了《史记》,对韩愈的文章很喜爱。《外传》有数万言,记载了许多信疑的事。《史记》中记载仲尼弟子,只有一位是孔子的门徒,其余都是孔子的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遗老们伏在地上哭泣。汉朝兴起后稍微收拾一下儒家经典,刚开始人们还分不清哪些是正统的儒学,哪些是异端的学说。虽然学派各异,但都各有渊源,能够自立门户。《外传》中记录了很多仲尼的弟子和他们的思想言论,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观点。韩愈尤其突出,他在文景时期就很出色。黄老学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流派,它主张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像芥菜青紫一样不偏不倚,持经守道却如同没有看见一样。下马肃然起敬地整理衣冠,再拜三间韩公祠。登上授经台,徘徊不忍离去。吟诵《小宛》四章,感慨日月的变迁。韩愈阐明了其中的主旨,谆谆告诫,切切规劝。若能日积月累,不断谨慎,就能完如金城之基。六条教诲深奥而简明,我始终铭记在心中。修能最终未能实现,出门时面红羞愧。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除首联点出题旨外,中间四联皆写祭祀韩公的情形和感受。

第一联“弱龄诵古策,意本嗜韩诗”两句,是说早年就熟读《史记》,对韩愈的文章很喜爱。这里“弱龄”指少年时候;“弱”字用得贴切;“弱龄”“诵古策”“意本嗜韩诗”,表明诗人自幼就受到韩愈的影响。这两句看似平常,但正是由此才引出下文的祭祀之意。

第二联,“《外传》数万言,逸事赅信疑。”是说《外传》中有数万言,记载着许多信疑之事。“逸事”指奇闻轶事。“赅”“信疑”二字,说明作者认为《外传》中记载了不少可信之事,也记载了不少可疑之事。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史记》的崇敬之情,也为下文祭祀韩公作了引子。

第三联“昔者仲尼徒,一本乃百支。”是说从前的孔子的弟子,只有一位是孔子的门徒,其他的人都不是孔子的门徒。“一本”指孔子的嫡传弟子,“百支”指其他的弟子。“一”与“百支”相对照,表明了孔子的弟子只有一位是真正继承孔子衣钵的,其他人都不配称为孔子的正宗门徒。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尊崇之情。上一句是对《史记》的看法,这一联是对韩公的理解。韩公是唐代的大文豪,也是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过后世的很多读书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