辕门画鼓乱驼鸣,落日川原碛路平。
估客蜡书通敌报,胡儿绕帐听吟声。
旌旗占断金源路,砧杵催残木叶城。
草泽即今扶义起,相公何用受降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仲淹在公元1040年(宋仁宗庆历三年)任陕西经略副使时创作的。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著称,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诗句解释:
- 辕门画鼓乱驼鸣,落日川原碛路平。
- “辕门”:古代军门,此处指军队的驻地。
- “画鼓”:指军中的鼓手,用画笔描绘着鼓声。
- “乱驼鸣”:指骆驼因受到惊吓而发出的声音。
- “落日川原”:形容夕阳下的平原景象,川原即平原。
- “碛路”:沙漠的道路,碛是沙石堆积的地方。
- 估客蜡书通敌报,胡儿绕帐听吟声。
- “估客”:指商人或旅行者。
- “蜡书”:用蜡封好的书信,这里可能是指秘密传递的情报。
- “报”:报告,传达的意思。
- “胡儿”: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居民。
- “绕帐听”:指围坐在帐篷里聆听。
- 旌旗占断金源路,砧杵催残木叶城。
- “旌旗”:旗帜,此处指军队的旗帜。
- “金源路”:金国的领土,金国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政权。
- “砧杵”:古代用来捣米的工具,这里指劳动的声音。
- “催残”:使东西逐渐变旧,这里指时间流逝。
- “木叶城”:指秋末冬初时节的树林和城墙。
- 草泽即今扶义起,相公何用受降名。
- “草泽”:指乡间田野,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 “扶义”:指支持正义,行善举。
- “相公”:对官员的尊称,这里指范仲淹自己。
- “受降名”:接受投降的名声,这里指因为政治斗争而被指责。
赏析:
这首诗是范仲淹在边疆前线所作,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大义的理解。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敢。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豪放的风格,也有深沉的思考,体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代名臣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