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恨端明遗李廌,下闻祠部识昌黎。
且从荣子歌三乐,莫效伯鸾叹《五噫》。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来分析。
“屡恨端明遗李廌,下闻祠部识昌黎”是说:我常常遗憾,当年被贬时,朝廷没有忘记我;如今听到朝廷任命李廌任祠部郎中,我很高兴。“且从荣子歌三乐,莫效伯鸾叹《五噫》”是说:而且现在有贤人荣子为我歌唱快乐的生活,我再也不去学那伯鸾感叹了。
“三乐”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伯鸾”即伯牙,相传他是春秋时期的琴家。《吕氏春秋》载:“伯牙鼓琴而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里指伯牙、锺子期相知甚深的朋友。后用“知音”来比喻了解自己的人和物。
【答案】
译文:我常遗憾朝廷忘了我,如今看到朝廷重用李廌,我很高兴。而且现在有贤人荣子为我歌唱快乐的生活,我再也不用学那伯鸾感叹了。
注释:
①李廌(zhì):唐代诗人。
②端明:北宋官署名。徽宗政和中改秘书监为端明院,以蔡京为端明殿学士。李廌曾因事受牵连,出知单州,后迁端明殿学士。
③昌黎:唐文学家韩愈的号。
④荣子:指宋人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隐居西湖之孤山。
赏析:
诗写诗人对友人的安慰。首句说,李廌多次被贬谪到南方,而作者却一直留在北方。他怀念友人的遭遇,并感到庆幸。次句说,如今朝廷又起用他,这真使他高兴。第三联是全诗的中心,诗人以伯牙、子期的知音比喻自己的知心朋友,表达了与知音难遇的痛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