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无堠火,函谷有泥丸。
元老谋犹壮,诸孙手泽完。
锦题探箧笥,湘簟展琅玕。
对此成希觏,因之感万端。
雨烟飞蜀锦,霜雪皎齐纨。
赋愧王延寿,谣同梁伯鸾。
仪章长在目,珍重岁时看。

第一句

蓟门无堠火,函谷有泥丸。

译文:蓟门没有烽火台,函谷关却有泥丸山。

注释:蓟门,地名,今北京附近地区。函谷关,古代关隘名,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堠火,瞭望烽火的兵站或烽燧。泥丸,指小土丘。

赏析:首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两地的不同景象。蓟门虽然有烽火台,但在战乱时期,烽火信号并不畅通,所以“无”字更强调了战争带来的混乱和荒凉。而函谷关虽无烽火台,但因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然显得更加重要。这种写法既突出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又为后文的描绘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

元老谋犹壮,诸孙手泽完。

译文:年老的谋臣谋略依旧雄壮,子孙们手中握着的却是已故先人的遗物。

注释:元老,这里指的是年纪较大、经验丰富的老人。谋,策略、计划。壮,雄壮。诸孙,子孙后代。手泽,指手中的遗物。

赏析:第二句通过对比,表现了不同年龄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和感受。年老的谋臣们虽然已经年迈,但他们的谋略依然雄壮,这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感。而孙子辈们则更多地是关注眼前的生活和享受,他们手中握着的是先人留下的遗物,这些遗物虽然已经无法再发挥实际作用,但它们却承载着先人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这一对比既展现了世代之间的差异,也表达了诗人对不同代际之间差异的感慨。

第三句

锦题探箧笥,湘簟展琅玕。

译文:将绣花的锦衣穿到身上,湘竹制的席子铺展开来。

注释:锦题,用锦缎做的衣服。箧笥,古时用来存放东西的箱子或柜子。湘簟,湘竹制成的席子。琅玕,一种美玉。

赏析:第三句描述了主人公在整理遗物时的细致和用心。他不仅穿上了精美的锦衣,还特意挑选了湘竹制的席子来铺展,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他对先人的尊重和怀念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环境。

第四句

对此成希觏,因之感万端。

译文:看到这样的遗迹让人感到遗憾,我因此而感慨万千。

注释:成希觏,意为看到如此美好的遗迹而感到遗憾。感万端,形容感慨很多,难以言表。这里既包含了对过去辉煌岁月的回忆,也包含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赏析:第四句通过“遗憾”和“感慨万千”两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看到了这样的遗迹,自然会想到逝去的亲人和美好的往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情感。这种表达既直接又深刻,既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体现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第五句

雨烟飞蜀锦,霜雪皎齐纨。

译文:雨水和烟雾中飘散出蜀地出产的锦绣,雪花洁白如同齐地出产的丝织品。

注释:蜀锦,指四川出产的丝织品。齐纨,指齐国出产的丝织品。这里的“齐”可能是一个误植或笔误,因为齐地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实际上,这句诗可能是在描述一种地域特色或者历史背景。

赏析:第五句通过对比的方式,描绘了两种不同的丝织品。蜀锦色彩丰富,纹理细腻;齐纨则给人一种纯洁无瑕的感觉。这种对比既展示了不同地域的特色,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两种丝织品的喜爱。同时,这两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第六句

赋愧王延寿,谣同梁伯鸾。

译文:我惭愧于王延寿的赋作,他的《相鹤经》与我相比也不相上下。

注释:王延寿,西汉文学家,擅长辞赋。赋,指文学作品。王延寿的《相鹤经》是一部描写相鹤技艺的文章,与本句中的“赋”意思相近。梁伯鸾,东汉文学家,善作《相鹤赋》,与本句中的“谣”意思相近。这里用“赋愧”和“谣同”来形容自己与古人相比有所逊色。

赏析:第六句通过自谦的方式,表达了对前人成就的尊重和对自己不足之处的认识。他认为自己虽然有一定的造诣,但与古人相比还有所不及,这种谦逊的态度既体现了他的谦虚精神,也展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第七句

仪章长在目,珍重岁时看。

译文:礼仪制度永远在我的眼前,希望珍惜时间好好观赏。

注释:仪章,指礼仪制度或规范。长在目,意为长久地留在眼前。珍重,爱惜、珍视。岁数(shì),指时间。这里用“岁数”来指代时间,是一种方言用语。观看,欣赏。

赏析:第七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珍视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他认为这些礼仪制度和美好时光都是值得珍惜和回忆的,因此他希望人们能够好好地观看、体验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思想既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展示了他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