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名肖形,屈膝裂半曲。
造物憎美尽,吝此黛色足。
自昔蕴精灵,警火鸣逸躅。
猎徒欲罝捕,奇兽宁国育。
新曦相照耀,时霔深栉沐。
哀猿啼一声,蕨迸万茎绿。
诗句释义:
- 半屏山:指的可能是一座山峰,其形状像屏风一样,因此得名“半屏山”。
- 兹山名肖形,屈膝裂半曲:形容这座山的形状像屏风那样,弯曲的一侧像人的膝盖。
- 造物憎美尽,吝此黛色足:这里的“造物”指的是自然或宇宙,“黛色”是指深黑色。诗人表达的是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之情,即使它不完美,也值得珍惜。
- 自昔蕴精灵,警火鸣逸躅:这里“自昔”指从古至今,“蕴精灵”可能指的是山中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或精灵,“警火鸣逸躅”则形容这些精灵活跃的样子就像警告火种在自由地奔跑。
- 猎徒欲罝捕,奇兽宁国育:猎手想要捕捉到这些奇异的野兽,而国家(或人类)应该保护这样的生物不被过度狩猎。
- 新曦相照耀,时霔深栉沐:新的阳光照射在大地上,万物都在沐浴其中,这里用“栉沐”比喻阳光和雨水滋养万物。
- 哀猿啼一声,蕨迸万茎绿:描述山林中哀怨的猿鸟发出一声哀鸣,而那些蕨类植物则因为受到惊吓而纷纷挺出地面生长,形成一片绿色。
译文:
半屏山,这座山峰如屏风般曲折,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一种美丽形象。自古以来,它就蕴藏着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就像是自然界中的警示之火,自由自在地在山林间跳跃。尽管人们想捕捉到这种神奇的生物,但它们却宁愿被养育在大自然的保护之下。当新的阳光洒满大地时,万物都在它的照耀下沐浴成长。即使是哀伤的猿声也只是一声长叹,却唤醒了无数生机勃勃的蕨类植物。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半屏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诗中的山形如同屏风一般,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诗人通过对比人类的捕猎行为和自然的养育,强调了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最后一句以猿声和蕨类的生机勃勃,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力,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