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石势欲落,哀狖啼啾啾。
攀援无尺土,寸步犹淹留。
槎枒千章木,终古闻飕飗。
阳乌避荟蔚,六月思重裘。
升高瞰巨浸,端倪洵难求。
洪涛蘸云霓,湠漫不可收。
缅渺望乡邑,西接昆仑邱。
王母竟何许,玄圃空悠悠。
想像扶桑枝,垂椹光十洲。
安能驭鸾鹄,饱啖销羁忧。
【注释】登:登上 龟山:地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
怒石:陡峭的石头。
哀狖(yòu):哀鸣的猿猴。
杪(miǎo)牙:树枝交错,高而尖利。
湠(tīn)漫:水流湍急貌。
王母: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之巅,又称瑶池。
玄圃:神话中的仙苑。
扶桑枝:即扶桑树,神话中日出之处,东方的太阳所从升起。
鸾鹄: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这里指代诗人自己。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登临之作,诗人登上龟山,遥望家乡。诗一开头就写山势陡峻,好像要坠落下来;接着写猿猴哀啼,使人感到凄凉;然后写攀登时没有立足之地,寸步难留;最后写山高水险,令人思归。全诗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景相生,意境浑然一体。
前四句写登山所见,先写山势陡峭,好像要坠落下来;接着写猿猴哀啼,使人感到凄凉;然后写攀登时没有立足之地,寸步难留;最后写山高水险,令人思归。这四句写登临所见之景,先写山势陡峭,好像要坠落下来;接着写猿猴哀啼,使人感到凄凉;然后写攀登时没有立足之地,寸步难留;最后写山高水险,令人思归。这四句写登临所见之景,先写山势险恶,接着写猿猴的哀鸣,使人感到凄凉;然后写攀缘艰难,寸步难行;最后写山高水急,令人思归。诗人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内心的思乡之情。
后六句写登山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这六句写登上山顶之后所见之景,以及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感慨。“槎枒”(chá yá)千章木,终古闻飕飗。意思是说,山峰上树木参天,枝叶交错,十分高大。这些树木长了千年,仍然听到风声呼啸。这两句写山之高大,同时写山之幽静。“阳乌避荟蔚,六月思重裘。”意思是说,阳光被树叶遮挡住了,所以天气凉爽。但是想到家乡的夏季多么炎热,所以想到穿上厚衣服来御寒。这两句写夏日山中的气候特点。“升高瞰巨浸,端倪洵难求。”意思是说,我升高到高处俯瞰着汪洋大海,但想要找到它的源头却非常困难。这两句写大海的辽阔与难以寻找源头的特点。“洪涛蘸云霓,湠漫不可收。”意思是说,大浪汹涌澎湃,水汽冲天而起,无法收回。这两句写海上波涛汹涌的景象。
这六句写登上山顶之后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缅渺望乡邑,西接昆仑邱。”“缅渺”意为遥远无边,“昆仑”是古代对西方昆仑山的别称。意思是说,远望着家乡,西边就是昆仑山。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王母竟何许,玄圃空悠悠。”意思是说,西王母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她的宫殿在哪里?那里空空荡荡的。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西王母宫所在处的猜测及对仙境的向往之情。“想像扶桑枝,垂椹光十洲。”意思是说,我想象着那生长在日出之处的扶桑树上结满了果实,那果实就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照耀了十座岛屿。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想见仙人的渴望之情。“安能驭鸾鹄,饱啖销羁忧。”意思是说,我怎么能骑上神鹏去遨游天际呢!我要吃得饱饱的才罢休啊!这两句表达出诗人希望摆脱困境的心情。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饰,以朴素无华的语言表现诗人深沉的乡思、强烈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