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静已逭暑,况复攒林于。
清影媚幽独,凉意亲襟裾。
伊予寄所托,若者逃于虚。
西崦憺将夕,机事营何欤。
篁径纳凉作
竹径上,我找到了避暑的好地方。
庭院宁静已躲避了暑气,何况又聚集在树荫之下。
清凉的影儿媚人独自欣赏幽静的独处,凉意亲抚着衣襟与衣袖。
我在这里寄托我的志向,那些追求虚无的东西都逃到何处去了。
西崦将夕,机事营何欤
西边的山崦将要夕阳西下,那些谋划机要的事情又是什么呢?
庭静已逭暑,况复攒林于。
清影媚幽独,凉意亲襟裾。
伊予寄所托,若者逃于虚。
西崦憺将夕,机事营何欤。
篁径纳凉作
竹径上,我找到了避暑的好地方。
庭院宁静已躲避了暑气,何况又聚集在树荫之下。
清凉的影儿媚人独自欣赏幽静的独处,凉意亲抚着衣襟与衣袖。
我在这里寄托我的志向,那些追求虚无的东西都逃到何处去了。
西崦将夕,机事营何欤
西边的山崦将要夕阳西下,那些谋划机要的事情又是什么呢?
【注释】 节物:指节令,重阳。 殊方:指远方的他乡,即作者贬谪之地广东。困久晴:长期干旱之后突然下雨。 翻盆:翻动花盆。一宵雨:一夜的细雨。赴壑:奔赴山谷。众溪声:群山回响的水声。 瘴岭:指岭南一带湿热的山区。忽凉至:忽然感到清爽。畬田:耘耕的田地,泛指农田。睌耕:傍晚耕作。 萧寥:凄凉寂寞。庭竹:庭院中竹子。客中情:客居异乡的感情。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在贬谪期间
三月廿日邀同任伯卿施祓堂游曾氏园林归饮署斋即事 其六 迟留心所惬,别去意如何。 触迕藤梢乱,将扶竹影多。 地偏忘近远,春老惜蹉跎。 良会应须念,晴天许再过。 注释: 1. 三月廿日:即阳历3月20日。 2. 曾氏园林:指曾参的宅第园林。 3. 归饮署斋:回到官署里喝酒。 4. 即事:眼前之事,此处指饮酒。 5. 其六:这是组诗的第六首。 6. 迟留:迟迟停留。 7. 心所惬:心情舒畅。 8.
【诗词】三月廿日邀同任伯卿施祓堂游曾氏园林归饮署斋即事 其五 【译文】 在片石支撑的亭子,孤亭被绳索束缚, 近来我厌倦了四处奔波,小住便醉卧在枕边。 竹笋不要长满道路,花开时不要趁雨移栽。 嘱咐他多打扫,为什么还要等我来游玩? 【注释】 三月廿日:三日二十天。 曾氏园:《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九收有《曾氏园》。《新唐书·方技传》:“刘禹锡尝为淮南支度使,治有名。后为苏州刺史,筑堤捍淮、海
八月十五夜 露气尊前白,家山梦里青。 岁时忆荆楚,潮汐讯沧溟。 一水蒹葭溯,中年丝竹听。 无端度良夜,寂历绿莎厅。 译文: 八月十五月圆之夜, 露珠晶莹在酒杯中泛着白色, 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家山,那里一片青翠。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怀念着荆楚大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 夜晚来临的时候,我会想起那浩瀚的大海, 听着涛声,感受着潮汐的变化。 沿着一条小河逆流而上, 听着那悠扬的丝竹音乐。 突然
诗句 - 细路逶迤入:形容小路蜿蜒曲折,景色优美。 - 城南访辟疆:指在城南寻找一片广阔的空间,比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欣赏自然美景。 - 竹疏三径辟:描述竹林稀疏,三条小路清晰可见的景象。 - 树暗一扉藏:描绘树木茂盛,一扇门隐藏其中,给人以神秘感。 - 款客虚厨具:表示准备饭菜招待客人,但因为时间有限或客人众多,厨房里空无一物。 - 谭诗剩草堂:形容与朋友谈论诗歌的意境,只有草堂作为听众。
诗句注释及赏析: 1. 人日会饮: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一日,古代以这一天为新年的开始。此句描绘了在新的一年里,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人日的景象。 2. 晴日逢开岁,春风趣举觞:晴朗的天气迎接新年的到来,春天的气息中举杯庆祝。这里的“春趣”表达了一种愉悦的心情,“举觞”则是指饮酒助兴。 3. 当筵宾履错,入馔野蔬香:宴会上宾客众多,穿着各异,菜肴都是新鲜野菜
岁晏无消息,梅花似故人。 岁末之际,没有一点音讯,仿佛那梅花就是旧时的知己。 何因慰幽独?只觉溷风尘。 为何要安慰孤独的我?只觉得这污浊的环境让人无法忍受。 歌为竹枝续:杯于桑落亲。 歌声是为了延续《竹枝》的曲调,酒杯是和桑落酒亲密无间的朋友。 孤怀更谁托,我惜小园春。 我的孤独情怀又该向谁说呢?我只珍惜这小园中春天的美好时光。 注释: (1)岁晏:指年终,岁末。 (2)消息:音信,消息。
【解析】 这是一首写佛门生活的诗。首句说,为了爱中边味而割取蜜脾,次句说,为爱中边味宁可不辞辛苦;第三句说,余香来至佛钵,再濯出清池;第四句说,薝卜风林现,醍醐露乳垂;第五句说,三三劳说法,啖罢尚攒眉。全诗四句八行,前二句对偶,后二句不对偶,且以“劳”、“尚”二字押韵,显得和谐流畅,是七绝中的上品。 【答案】 食波罗蜜 为爱中边味,宁辞割蜜脾。 馀香来佛钵,再濯出清池。 薝卜风林现,醍醐露乳垂。
注释: 三月廿日邀同任伯卿施祓堂游曾氏园林归饮署斋即事其一 春事行将暮,游情尚未阑。 名园殊曲折,佳客共盘桓。 趣以沧洲得,怀从酒碊宽。 偶然移步屧,竟日博清欢。 译文: 春天的事务将要结束,游兴却还未完全消散。 这个美丽的园林非常复杂曲折,好客的人们一起在这里徘徊游玩。 我追求在沧洲得到快乐,我的情怀从一杯美酒中得到宽慰。 偶尔移动脚步,一整天都沉浸在愉快的欢乐之中。 赏析:
三月廿日邀同任伯卿施祓堂游曾氏园林归饮署斋即事其四 诗句翻译: 三月二十日,邀请任伯卿和施祓堂一同游览曾氏的花园,然后回到衙门饮酒。 注释: - 三月廿日:指的是农历三月二十日。 - 邀同任伯卿施祓堂游:邀请任伯卿和施祓堂一起游玩。 - 曾氏园林:曾家所建的园林。 - 归饮署斋即事:返回官舍饮酒作诗。 - 其四:是第四首诗。 译文: 三月二十日,邀请任伯卿和施祓堂一起去参观曾家的花园
破蕉 肥绿风前坼,当窗落落如。 残声犹拉杂,清影半萧疏。 覆鹿难通梦,裁鱼废学书。 可堪逢雨夜,辗转对床虚。 注释: 1. 肥绿风前坼:形容芭蕉的叶子在风中破裂,呈现出绿色。 2. 当窗落落如:形容芭蕉叶落下的样子,如同挂在窗口的帘子一样。 3. 残声犹拉杂:形容风吹过芭蕉叶的声音,如同拉杂的声音一样。 4. 清影半萧疏:形容芭蕉叶在风中摇曳的景象,如同清雅的影子一半萧疏。 5. 覆鹿难通梦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在江宁任上。“六月十五夜”,即端午节。端午之夜,月明风清,是赏月吟诗的最佳时机。作者以“过雨微云淡,高天片月明”起句,描写了端午之夜的景色。首句点出了时间、天气、环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次二句写景,写景中又暗含了对屈原的追怀和同情。“高天片月明”一句,既点明了时间(端午),又点明了天气(晴朗)。“过雨”,说明此时不是阴天的夜晚。“微云”,说明月亮没有被云遮掩住。“淡”
夏夜闻涛 注释1: 海势先秋阔,涛声入夜闻。——这里的“海势”指的是大海的气势或者规模,“秋阔”可能是指秋天的海面辽阔无垠。而“涛声入夜闻”则是说夜晚听到海浪的声音。 译文2: 夏天的晚上,我听到了海浪的声音,它们在夜晚显得格外壮观。 赏析3: 这是一首描绘夏夜听涛情景的诗。诗人通过描述海浪的声音,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美景的喜爱和向往。 注4: 逆潮骄骤雨
【注释】 碧海:碧蓝的大海。初弦月:指农历七月十五夜晚的月亮,因为这时正值中秋。清光:明亮的月光。向夕流:指月亮向西流去。半规:月亮的一半,即上弦月。升古塞:指月亮从海边升起。欹影:倾斜的影子。下层楼:指月亮从楼阁的西边落下。河汉:银河。冥冥夜:昏暗的夜晚。藤萝漠漠秋:用“藤萝”暗喻草木,形容草木在秋天被露水打湿的样子。开帘镇吟望:打开窗帘,整日地凝神远望。华发:花白的头发,这里借指人年老
【注释】 十六夜:指农历六月十七日,即七夕节。月:月亮。西风:秋天的风。圆魄:月亮。不改色:不改变颜色。林柯:树叶。匡床(kāng chuáng)无寐(mèi):指因思乡而失眠。残漏(lòu)苦吟中:点出时间是夜晚。维摩诘:梵文音译名“Vimalakirti”,意译作“净名”、“净行”。机锋:佛教用语,指佛性、佛理。尔许通:如此通达。 【译文】 入秋以来经常看月亮,今夜西风吹动着它。
【注释】 ①七月三日:指诗人送伯卿(即王伯卿)到六安的日期。海门:古县名,在今安徽省无为县西南。②南服:指江南地区。③简书:公文。④筹纡:指船行缓慢,因船头挂着长绳。⑥二峨居:指峨眉山。⑦祖帐:指送行的人所扎的帐篷。⑧离合地:指海门,因为这里水道交错,所以叫做离合地。⑨啼笑:形容离别时的悲伤和欢乐。 【赏析】 这首诗写王伯卿赴官六安,作者作此诗以言别。首联写送行之地;次联写送行之地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