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黄叶闪斜晖,瑟瑟秋风雁亦稀。河曲远随帆影折,崞低傍马头飞。
尊前离思归横笛,天外乡愁入捣衣。听唱《骊驹》都是客,如何我只送人归。

【注释】

蓟门:指山海关,古关名。黄叶:泛指秋天的叶子。斜晖:夕阳的余晖。瑟瑟:形容风声,也形容草木摇动的声音。河曲:指黄河弯曲的地方,即山海关附近的长城边。崞(gǔ):一种古代乐器。低傍马头飞:形容马头低伏的样子。

离思:离别时的愁思。归横笛:在送行时吹奏的乐曲名。天外乡愁:比喻思念家乡的情绪好像从天空之外传来一样。听唱《骊驹》:指听见别人唱骊驹这首送别之歌,骊驹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这里用它来代指送别的诗歌。都是客:都是做客人。如何只: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送别友人当湖的抒情小品。诗人以写景起,以抒情结,中间四句,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全诗意境开阔,感情真挚动人。

首联写秋日景色和送别场面。“蓟门黄叶闪斜晖”,“蓟”,山名,在今北京昌平县西北,因山得名。《后汉书·郡国志》说:“蓟有东郊亭。”此句点出地点。“闪”字传神地写出了斜阳映照黄叶的景象。“斜晖”,既指夕阳的余光,又兼指夕阳西下。“黄叶”,不仅指落叶,还兼指晚秋时节。两句合起来写出了一幅深秋日暮、残阳斜照的凄凉景象。这既是作者目睹之景,也是他送别之时所见到的景物。一个“闪”字,将斜阳映照着黄叶的景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使人感到那斜阳的余晖犹如一片片飘落的黄叶,在秋风中闪烁不定,摇曳多姿,给这深秋的景色增添了几分凄清之感。

接着由景入情,描绘出送别友人的场景:只见“雁亦稀”,说明此时正是秋末严冬来临的时候,大雁稀少,天气寒冷。“河曲远随帆影折”,“河曲”,即指黄河的北岸,即山海关附近的长城边。这句写送别的地点,并进一步渲染了寒气逼人的气氛。“随帆影折”,写友人乘船离去,而自己却要远远地站在岸边目送他远去的情景。“河曲”两字表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使读者可以想见出诗人送行的所在。“河曲远随帆影折”,既点明送别之地,又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联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崞低傍马头飞”,“崞”,音同“鼓”,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这一联紧承上联而来,写诗人目送友人乘船远去,自己久久伫立岸边。这一句中的“傍马头”,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及远去的友人乘船渐行渐远的情景,使人如临其境。

第四联紧接前文,转入抒情,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尊前离思归横笛”,诗人面对酒樽,不禁想起当年与友人共饮时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离思”二字概括了前文的内容,点出诗人此刻的心境,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与友人相别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诗人才如此思念不已。“归横笛”,写友人离去时吹奏的一曲《阳关三叠》。“横笛”一词,不但写出了乐曲的名称,而且突出了乐曲演奏时的动作。“横笛”,就是横身吹奏的意思。“横笛”二字,把乐曲演奏时的动作刻画得十分逼真,同时也暗示了乐曲的悲凉之情。诗人面对友人离去时吹奏的乐曲,不由得想起了昔日与友人饮酒作乐时的欢乐情景,而今只能空怀惆怅,黯然神伤,于是不禁感慨万分地说:“天外乡愁入捣衣。”这里的“乡愁”二字,不仅是指怀念故乡之情,更是指怀念友人之情。诗人想到远方的友人此时也许正在思念着自己,不禁触动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于是不禁感叹道:自己的这种思乡之情就像天上的云一样飘向了远方,仿佛已经飘到了朋友所在的异地。“天外乡愁”,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最后一句“听唱《骊驹》都是客,如何我只送人归”,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听唱《骊驹》”一句表明了送别之时,自己只能听着别人唱起那首著名的送别曲《骊驹》,而不能亲自为朋友执手送行,因而感到无比遗憾。“都是客”三字,既表明了自己也是一位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游子;又表明自己与友人一样,都是客居他乡。“如何只”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惋惜之情,又表明了诗人自己内心难以言表的惆怅之情;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珍视和珍惜之情。最后一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概:为何只有我一个人要独自送别朋友?这是对自己的处境的不满与不平。诗人以问句结尾,显得意味深长。

这首诗语言质朴通俗,明白如话。但是,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却是深沉而真挚的。特别是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后面的抒情结合得很紧密,一气呵成,毫无拖沓冗长的弊病。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语言朴实自然而又含蓄婉转,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