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日风吹黄,松声乱清听。
阴云逗残雪,忽见前峰暝。
野鸟喧竹林,樵人出萝径。
独欲遂幽寻,理策度西岭。

【注释】

之羊山:即羊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约30公里处。

薄日风:薄云遮住的太阳。

松声乱清听:风吹过松林发出的声响,混杂在清冷的风声中。

阴云逗残雪:乌云飘动,把残雪遮掩。逗,引逗、招引。

前峰暝:指前边的山峰被云雾遮暗。暝,昏暗。

野鸟喧竹林:竹林中的野鸟叫声嘈杂。

樵人出萝径:砍柴的人从竹丛中走出。

独欲遂幽寻,理策度西岭:独自想要追寻隐士的踪迹,整理马鞭越过西边的山脉。

【赏析】

此诗是作者登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及对隐者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薄日风吹黄,松声乱清听。”起句描绘了一幅薄云遮住太阳的山间晨景图,清风徐徐吹过松林,发出阵阵沙沙的响声。诗人用“薄日”、“清风”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宁静而清新的自然氛围,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淡雅悠远的意境。

“阴云逗残雪,忽见前峰暝。”接着,诗人描述了阴云逐渐散去,残雪被云层遮挡,远处的山峰渐渐暗淡下来的景象。这里运用了拟人和动静结合的手法,通过“逗”、“见”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天气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野鸟喧竹林,樵人出萝径。”接下来,诗人又描绘了山林间鸟儿欢鸣的场景以及樵夫从竹林间走出的动人画面。这里的“喧”字表现了山林的生机与活力,而“出”、“逐”等词语则传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之情。

“独欲遂幽寻,理策度西岭。”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独自追寻隐士踪迹的愿望,并决心骑马跨越西岭的决心。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对隐者的敬仰之情,又体现了他追求自由、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和隐者的悠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独立、自然和隐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同与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