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遗民画稿传,紫茎绿叶带秋烟。
潇湘香草钱塘恨,无限悲愁到笔颠。
郑所南,即元末明初诗人、画家郑玉,字德华。他是南宋遗民,以诗名世。他画兰时,往往寄托其亡国之悲。
郑所南的《题画兰》诗是一首七绝。诗中“潇湘香草钱塘恨”一句用典,意指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为怀念他而种下了香草,并称这些地方为“骚土”,后来就成为纪念他的处所。《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等句,后人据此认为“潇湘”是指洞庭湖一带。
这首诗的大意是:南宋遗民郑玉画兰花,画的兰花紫茎绿叶,带着秋日的烟云。在潇湘之地种植了香草,是为了纪念钱塘(今杭州)的人们。画中表达了无尽的悲伤和愁绪,仿佛都倾泻到了笔端。
赏析:
郑玉的《题画兰》是一首描绘兰花的绝句。整首诗通过对兰花的形象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作者对南宋灭亡的哀思和对遗民身份的自觉认同。诗中不仅描绘了兰花的优美形态,更通过“潇湘香草钱塘恨”这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深情怀念以及对民族大义的坚守。
诗的第一句“宋室遗民画稿传”直接点明了画作的主题——兰花,同时表明了画者的身份背景。郑玉作为南宋遗民,其创作必然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和个人情感。这一句还暗示了画作的创作背景和目的,即为了传承和弘扬南宋时期的文化精神。
诗的第二句“紫茎绿叶带秋烟”具体描绘了兰花的形态。紫色的茎杆,绿色的叶片,以及周围淡淡的秋雾,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高洁的氛围。这不仅是对兰花本身的赞美,也为接下来的诗句奠定了基调。
诗的第三句“潇湘香草钱塘恨”则转入了更深的情感层面。潇湘和钱塘都是地名,分别代表了南宋的地理和文化中心。在这里种植香草意味着对故土的眷恋和怀念。这种情感在诗人心中可能已经酝酿了很久,所以才会如此强烈和直接地表达出来。
最后一句“无限悲愁到笔颠”则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这里的“笔颠”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情感的激动程度。他笔下的每一笔都可能蕴含着无尽的悲愁,甚至达到了难以言述的地步。这种情感的爆发,不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担忧。
郑玉的《题画兰》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一位遗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传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作品无疑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