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向风前吹竹箫,箫声呜咽还飘摇。
我从南武过湖口,肖我离思为写描。
晚来湖畔行人少,惟有湖边双白鸟。
箫声渐远风篁来,篁杂水声鸣未了。
湖边隐者谁家宅,门对澄湖映寒碧。
水竹之间客卜居,征人愿此开荆栅。
【注释】
湖口:指湖的入海口。
晚来:傍晚以后。
双白鸟:白色的鹭鸶。
篁(huáng):竹林。
寒碧:清冷的碧绿。
征人:远行的人。开荆栅:在篱笆上凿几个孔。
【译文】
谁向风前吹竹箫,箫声呜咽还飘摇?我从南武过湖口,肖我离思为写描。
傍晚湖边行人少,惟有湖边双白鸟。箫声渐远风篁来,篁杂水声鸣未了。
湖边隐者谁家宅,门对澄湖映寒碧。水竹之间客卜居,征人愿此开荆栅。
赏析:
诗题中的“湖口”指的是鄱阳湖的入海口。诗人乘舟至湖口,看到风吹竹箫的声音随风飘荡,不禁感慨万千。作者在《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中曾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这里写的是夜晚,但与牛渚之景有所不同,因为是在日间。诗人来到湖口时,正值黄昏时刻,湖水波平如镜,倒映着天空和山峦。此时,一阵微风吹过,竹管发出悠扬的声音,仿佛在空中回旋飘扬,又似在水面荡漾。
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自己的离愁别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在诗中写道:“晚来湖畔行人少,惟有湖边双白鸟。”这是一首描写湖光山色的古诗,其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诗人继续写到:“箫声渐远风篁来,篁杂水声鸣未了。”这里的“篁”,指的是竹林。诗人在听到竹子的声音后,又看到了竹林的景象,两者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竹林中的风声和水声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听觉和视觉之间的联系,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思绪相融合,使得整首诗都充满了诗意。
诗人写到:“湖边隐者谁家宅,门对澄湖映寒碧。”这里是对一个地方的描述,可能是一个隐居者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的门正对着清澈的湖水,湖水反射出碧绿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这里的景色与诗人的心情相契合,让人感到宁静而舒适。
【赏析】
本篇以洞庭湖的风光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乘舟行至湖口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句通过写风吹竹箫和箫声的摇曳,引出诗人的内心情感。接着,诗人以“晚来湖畔行人少,惟有湖边双白鸟”作为过渡,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最后两句则通过描述湖边隐者的住所,以及门对澄湖、映寒碧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氛围。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色。首先,诗人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将其融入到诗歌的创作中。例如,他通过对竹箫声音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风的力量;又如,他将湖边的景色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使得整首诗都充满了诗意。其次,诗人在语言表达上也非常讲究,既简洁又生动。例如,他用“晚来湖畔行人少”、“惟有湖边双白鸟”等词语,准确地描绘了湖口的景象,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情感。此外,诗人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例如,他将湖口的景象与诗人的心境进行对比,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共鸣。
本诗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在形式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