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黔山,四面皆丛麓。
安得半亩池,引水通屈曲。
城西有官衙,方塘烟景足。
繁花簇锦红,茂树连云绿。
午日荫高槐,清风响翠竹。
春来柳青青,腰细眉颦蹙。
秋来鞠黄发,垂金兼缀玉。
芙蓉出碧沼,对镜影相续。
疑是浣纱人,临流叠霜縠。
家君有新诗,不厌百回读。
学只爱趋庭,因思成小筑。
匪材愧樗栎,徒仰千寻蓄。
珠玉自琳琅,什袭珍藏椟。
使君句亦奇,胸中罗列宿。
光风霁月中,澄怀想高躅。
那惜洛阳纸,丹铅存手录。
何日入西清,染翰相芬馥。
节序届白藏,天宇凌风肃。
古来词赋客,何事多感触。
且咏双莲诗,静听松风谡。
步顾晴芬学使
登高望黔山,四面皆丛麓。
安得半亩池,引水通屈曲。
城西有官衙,方塘烟景足。
繁花簇锦红,茂树连云绿。
午日荫高槐,清风响翠竹。
春来柳青青,腰细眉颦蹙。
秋来鞠黄发,垂金兼缀玉。
芙蓉出碧沼,对镜影相续。
疑是浣纱人,临流叠霜縠。
家君有新诗,不厌百回读。
学只爱趋庭,因思成小筑。
匪材愧樗栎,徒仰千寻蓄。
珠玉自琳琅,什袭珍藏椟。
使君句亦奇,胸中罗列宿。
光风霁月中,澄怀想高躅。
那惜洛阳纸,丹铅存手录。
何日入西清,染翰相芬馥。
节序届白藏,天宇凌风肃。
古来词赋客,何事多感触。
且咏双莲诗,静听松风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双江古镇时写的一首七绝。全诗以描绘古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古镇深厚的情感。
首联“登高望黔山,四面皆丛麓。”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黔东南地区的壮丽景色。黔山以其独特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环境吸引了诗人的目光。诗人用“四面皆丛麓”来形容黔山周围群山的形态,既形象地展现了黔山的雄伟壮观,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颔联“安得半亩池,引水通屈曲。”则转入对古镇的描绘。诗人想象如果能够拥有一个半亩大小的池塘,那么就可以引水灌溉,让周围的环境变得郁郁葱葱。这里的“安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而“引水通屈曲”则具体描述了如何实现这一愿望,通过引水灌溉让周围的土地变得肥沃。
颈联“城西有官衙,方塘烟景足。”进一步描绘了古镇的环境。诗人发现城西有一个官衙,而官衙旁边的方塘已经形成了一片美丽的风景。这里的“烟景”形容的是方塘周围的美景,给人一种朦胧而迷人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古镇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尾联“午日荫高槐,清风响翠竹。春来柳青青,腰细眉颦蹙。”则继续描绘了古镇的自然景色。诗人观察到中午时分阳光下高槐树的影子斑驳陆离,清风拂过翠竹发出沙沙声。春天到来时,柳树抽出嫩绿的新叶,而少女们则用柳枝编成各种饰品。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古镇的自然之美和人文风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古镇的描绘展示了贵州的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同时,诗人的情感投入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感染力,令人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