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江城恨未消,长怀楚泽佩芳椒。
中原旗鼓声先震,半壁金汤土竟焦。
蜀郡祠堂村社祭,赵州人士酒杯浇。
当时愧乏蚍蜉救,投阁何须解客嘲。
【注释】
一、一角江城恨未消:江边孤城的怨恨还未消散。
二、长怀楚泽佩芳椒:长久怀念着楚国的香草佩兰。
三、中原旗鼓声先震:中原地区的战鼓雷动,声传远方。
四、半壁金汤土竟焦:一半的国土成了焦土。
五、蜀郡祠堂村社祭:四川的郡县祠庙在节日里举行祭祀活动。
六、赵州人士酒杯浇:赵州地区的人用酒杯来浇酒。
七、当时愧乏蚍蜉救:当时的我惭愧自己无能,就像蚂蚁一样无能为力。
八、投阁何须解客嘲:被投进监狱又有什么可辩解的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1850年(咸丰十年)在成都时写的。当时作者正受诬陷,贬为四川乡绅,因此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慨。全诗感情沉痛,意境悲凉,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一角江城恨未消,长怀楚泽佩芳椒。” 诗人以“江城”自指,表达出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江城”既指成都这一城市,也暗指全国的形势。“一角江城”即“一隅之地”,指国势衰微,外侮内忧的局面。“长怀楚泽佩芳椒”,意指他怀念楚国的香草佩兰,比喻思念家乡。“佩芳椒”即“佩兰”,“佩兰”是一种香料植物,这里用来象征故乡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中原旗鼓声先震,半壁金汤土竟焦。”诗人将矛头直指清政府统治下的腐败现象。“中原”即祖国,指的是国家。“旗鼓声先震”指的是清军进攻的声势浩大,气势如虹,而自己的国家却处于被动状态。“半壁金汤”是指国土沦陷一半,国都沦陷。“土竟焦”,形容国家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困苦。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之情。
颈联:“蜀郡祠堂村社祭,赵州人士酒杯浇。”诗人以“蜀郡祠堂”和“赵州士人”为代表,描绘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状况。“祠堂”是纪念先人的场所,“村社祭”指的是在村庄里的祭祀活动,反映了民间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酒杯浇”则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这两句诗通过描写民间百姓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之情。
尾联:“当时愧乏蚍蜉救,投阁何须解客嘲?”诗人以“蚍蜉”自喻,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只能像蚂蚁一样微小无力。“投阁”即被投入监狱。“解客嘲”即辩解、解释。诗人以“投阁何须解客嘲”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心情,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整首诗以抒发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为主题,通过对比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慨之情。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民间百姓疾苦的同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