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别湘水,大溶还小溶。
有村皆隔竹,无径不由松。
云积岭头涧,日沈山外峰。
中华知己远,时与峒苗逢。
【注释】
溶江:地名,在今湖南永兴县境内。湘水:指湘江。大溶:即溶江大溶口。小溶:即溶江南面的一个小溶口。村:村庄。涧:山涧。峒苗:古代对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的称呼。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诗人自长沙出发沿漓江西下,途经大溶,又折向西北行至小溶。诗中描绘了沿途山水风光和所遇到的少数民族部落,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一自别湘水,大溶还小溶。”诗人从长沙沿湘江东下到达溶江时,已是第二年春天。诗人离开长沙后,一直沿着漓江而下,到了溶江,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此时,诗人不禁想起当年离开长沙的情景。自从告别了湘水以后,一路上经过了许多地方,如今来到了溶江,但仍然没有离开长江流域。诗人用“大溶还小溶”来概括自己在途中的经历,表明他一直在沿江而下,并没有改变行程方向,只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地移动罢了。
“有村皆隔竹,无径不由松。”诗人来到溶江一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茂密的竹林和参天的古松。由于这里山势平缓,溪流纵横,因此到处都有竹林和古松。这里的竹子高大挺拔,松树苍翠欲滴,为溶江增添了几分秀色。诗人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他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而在这里,他看到的是“有村皆隔竹”,似乎连住上几日都不容易。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感到失望,相反却认为“无径不由松”,因为这里处处都是可以行走的道路。
“云积岭头涧,日沈山外峰。”在溶江一带,山峰连绵起伏,山峦之上常常笼罩着云雾。站在岭头的涧边,抬头望去,只见云雾弥漫,山峰耸立,令人感到十分壮观。而远处的山峰,则被夕阳照射得通红通红。诗人在《望岳》中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溶江这样的高山之巅,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周围无数的山峰,真可谓是一览众山小啊!
“中华知己远,时与峒苗逢。”诗人在溶江一带游览了几天之后,便继续前行了。他虽然知道中华大地上的知己远在千里之外,但他却时常能遇到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在《送李端公赴封丘县》中,诗人写道:“汉家旌节拥千官,万里秋风度雁天。莫怪故人辞马首,新丰酒美落花前。”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部落就是峒苗部落。峒苗是唐代对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的俗称,当时他们经常与中原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诗人在这里与峒苗部落相遇并交谈,感到十分亲切。诗人在《送郑侍御》中写道:“相逢尽是他乡客,相视如故国士朋。”这里的“相逢”就是指诗人与峒苗部落相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