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移居处,城南住几家。
荒村隔溪问,茅栋晓林遮。
对酒心还壮,论诗日又斜。
不愁回路晚,明月戍楼赊。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名《潍县访韩公复》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诗句释义:

  1. 陶令移居处 - “陶令”指的是东晋时的陶渊明,他曾任彭泽县(今属安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田园。这里提到“陶令”,可能是指诗人在寻找陶渊明的隐居之地。
  2. 城南住几家 - “城南”通常指的是城市郊外或者乡村地区,诗人可能在寻找一个宁静的地方来拜访韩公复。
  3. 荒村隔溪问 - “荒村”意味着偏僻、荒凉的村庄,“隔溪”表明距离较远,需要穿过小溪才能到达。
  4. 茅栋晓林遮 - “茅栋”指的是用茅草搭建的房屋,“晓林”可能是早晨树林中露水闪烁的样子。这句描述了一个清晨的景象。
  5. 对酒心还壮 - “对酒”指饮酒,“心还壮”表示饮酒后心情依然旺盛、豪迈。
  6. 论诗日又斜 - “论诗”指的是讨论诗歌,“日又斜”可能指的是天色将晚,但讨论仍在继续。
  7. 不愁回路晚 - “回路”指的是返回的路,“回路晚”表示不用担心晚上回去会晚。
  8. 明月戍楼赊 - “戍楼”指的是边关的哨楼,“明月”可能指月亮,“赊”有长的意思,整句意思是即使月亮高悬,也不用担心路途遥远。

译文:

我在寻找陶渊明的隐居之地,来到城南,这里有几户人家。经过一片荒村,隔着一条溪流询问,那里是用茅草搭成的房屋,晨曦映照在树林之中。我带着酒意,与友人谈论诗作,时间已经晚了。不用担心夜晚回家会晚,明亮的月光照耀着边关的哨楼。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探访友人时所见到的乡村景象和与友人的愉快交流。首句提及陶潜,不仅表现了对陶潜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寻找一种超脱尘世、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通过描绘村落、茅屋、树林等元素,诗人营造出一种宁静、简朴的氛围,与诗人内心向往的生活状态相呼应。

第二句中的“城南”地点选择,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偏爱。第三句中的“荒村隔溪问”,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远离喧嚣、寻求心灵平静的感觉。第四句“茅栋晓林遮”中的“晓林”一词,增添了诗意,使整个场景显得更加生动。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表达了与友人畅谈的情景,以及与自然美景相伴的愉快心境。特别是最后两句,“不愁回路晚,明月戍楼赊”,既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赖和信任,也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然、简单生活的理想状态。同时,它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友情和自然之美的珍视和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