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遂终夕,晶莹忽通曙。
垂幔若遗情,开轩始惊晤。
骚屑方委栋,氛氲正飘树。
被物乍同收,因形乃分赋。
积重或偏敧,乘弱亦轻附。
烛幽时浚达,弥缺必丰注。
野人悄将归,栖鸟寒犹露。
晓色已侵昼,澄辉更延暮。
憬幽知悦性,念群转荣虑。
欲出访郊扉,扁舟尚迷渡。
【注释】
遂:于是。
晶莹:晶莹剔透,形容冰雪的清亮。
垂幔:垂下帘幕。遗情:遗忘之情。
开轩:打开窗户。始惊晤:才觉得相见。
骚屑:萧瑟凄凉的声音。方:正。
氛氲:云雾缭绕的景象。飘树:飘荡在树上。
被物:受万物之恩。乍同收:忽然一起收敛。因形:依形。乃分赋:于是分配。
积重:积累的重负。或:或许。偏敧:倾斜。乘弱:乘势。亦:也。轻附:轻易依附。
烛幽:点起蜡烛。浚达:疏通。弥缺:弥补缺损。丰注:丰富润泽。
野人:隐士,这里指自己。悄将归:默默地要回去。栖鸟:栖息的鸟儿。寒犹露:寒冷中还有露水。
晓色:清晨的阳光。侵昼:侵入白天。澄辉:清澈的光辉。延暮:延续到傍晚。
憬幽:领悟幽深的道理。知悦性:知道喜悦本性。念群:想到众人。转荣虑:转而忧虑荣华。
欲出:想要出去。访郊扉:探访郊门。迷渡:迷路。
【赏析】
这是一首写雪景、雪意的五古。诗人于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描绘出一幅幅如画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热爱。全诗用词凝炼,意境深远,是唐宋以来咏雪名篇之一。
“寂寞遂终夕,晶莹忽通曙。”两句写雪夜,渲染一种静寂的气氛。“寂寞”写出了诗人对雪的欣赏,而“遂”字则表明这种寂寞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因为雪的缘故;“晶莹”二字既写出了雪的形态,又写出了诗人的心情。“忽通曙”三字则进一步渲染了雪夜的气氛。
第三联:“垂幔若遗情,开轩始惊晤。”这两句通过“垂幔”、“开轩”的动作描写,把诗人那种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心态表现出来。
第四联:“骚屑方委栋,氛氲正飘树。”“骚屑”形容风声萧瑟而悲凉,“氛氲”形容雾气弥漫而上,“飘树”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迷蒙的氛围。
第五联:“被物乍同收,因形乃分赋。”这两句写雪花被风吹散,然后落到地上,与大地融为一体,而雪花的形状则被大自然随意分配给其他事物。这里的“乍同收”和“乃分赋”都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领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惆怅之情。
第六联:“积重或偏敧,乘弱亦轻附。”这两句则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由于雪的积累,有些地方可能会发生倾斜;而对于那些弱小的生命来说,他们也会趁机依附在这些地方。这里的“敧”和“附”都是形容雪的动态,而“积重”和“乘弱”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
第七联:“烛幽时浚达,弥缺必丰注。”这两句则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虽然蜡烛已经燃尽,但是仍然能够照亮周围的环境;而那些有缺陷的事物也一定能够得到补充和滋润。这里的“浚达”和“丰注”都是形容蜡烛燃烧的情况,而“烛幽”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黑暗中的光明的追求。
第八联:“野人悄将归,栖鸟寒犹露。”这两句则通过描绘一个隐居者准备回家的情景,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孤独感和无奈情绪。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世态炎凉的不满和感慨。
第九联:“晓色已侵昼,澄辉更延暮。”这两句则通过描绘日落时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这里的“侵昼”和“延暮”都是形容日落的情景,而“晓色”和“澄辉”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黎明和黄昏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第十联:“憬幽知悦性,念群转荣虑。”这两句则通过表达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表达了他对于名利得失的淡泊态度。这里的“憬幽”和“念群”都是形容诗人的内心世界,而“转荣虑”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独立精神。
第十一联:“欲出访郊扉,扁舟尚迷渡。”这两句则通过描绘诗人准备出门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里的“欲出”和“扁舟”都是形容诗人的行动状态,而“迷渡”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于人生道路的迷茫和困惑。
整首诗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感悟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