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皇台上望嵩巅,咫尺青葱映洛川。
可惜不将游华舆,便中一了此山缘。
三峰尚忆遥天外,二室虚悬晚照前。
破费客程闲指点,中郎曾说似龙眠。
这首诗是杜甫在登封县境内的一座凤皇山上,遥望嵩山而作。全诗八句,每四句为一组,第一组“咫尺青葱映洛川”写眼前所见;第二组“可惜不将游华舆,便中一了此山缘”写诗人因未能乘着华丽的车子去游览嵩山而感到遗憾;第三组“三峰尚忆遥天外,二室虚悬晚照前”写诗人对嵩山的向往之情;第四组“破费客程闲指点,中郎曾说似龙眠”写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又想到了嵩山的历史名胜。
【注释】
- 登邙山:指登封县境内的一座山。
- 凤皇台:即风凰台,相传为舜葬之处。
- 青葱:形容山色秀美。
- 遥天外:指遥远的天空之上。
- 二室:指嵩岳寺中的大雄殿和配殿。
- 中郎:指左思,他曾写过一篇名为《都邑赋》的文章,赞美洛阳的美丽。
- 龙眠:指东晋画家顾恺之,他在洛阳时曾画过一幅题为《洛神赋图》的壁画。
【译文】
登上登封县境内的一座凤皇台上,遥望嵩山巅,眼前的景色美丽如画,仿佛置身于青葱的绿色之中,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洛川。只可惜没有乘坐华丽的车子去游览嵩山,错过了欣赏嵩山之美的机会。遥望着三座巍峨的山峰,依然在遥远的天边,让人心旷神怡;二室的佛像,悬挂在傍晚的阳光下,令人肃然起敬。在观赏风景之余,还想起了当年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曾经描绘洛阳的美好景象,如同画中的龙卧于深渊。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登封县境内的一座凤皇山上,遥望嵩山而作。全诗八句,每四句为一组,第一组“咫尺青葱映洛川”写眼前所见;第二组“可惜不将游华舆,便中一了此山缘”写诗人因未能乘着华丽的车子去游览嵩山而感到遗憾;第三组“三峰尚忆遥天外,二室虚悬晚照前”写诗人对嵩山的向往之情;第四组“破费客程闲指点,中郎曾说似龙眠”写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又想到了嵩山的历史名胜。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为了避战乱而离开长安,来到河南登封县境内的一座凤皇台上,遥望嵩山巅,眼前的景色美丽如画,仿佛置身于青葱的绿色之中,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洛川。然而,由于战争的原因,杜甫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去游览嵩山。他只能在凤皇台上远眺嵩山,心中暗自期待有一天能够有机会去欣赏嵩山的自然风光。
在诗中,杜甫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嵩山的美丽景色呈现得栩栩如生。他不仅描述了嵩山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景观,还通过对比的方式,将嵩山与洛川、华舆等元素联系起来,展现了嵩山的独特韵味。同时,他还通过对三峰、二室等景点的描述,表达了对嵩山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还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历史感悟。在诗中,杜甫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嵩山的喜爱和向往,还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引发了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和遭遇的回忆。这种情感体验和历史感悟使得诗作更加深刻和丰富,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