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家在柯山曲,门外溪流转寒绿。
板桥一抹长林西,尽日烟霞看不足。
山深几日生秋风,树色尽作胭脂红。
斜阳隔山渲金碧,画屏惨淡开天工。
平昔看山爱秋晏,写入吴纨白团扇。
画中佳赏谁最同,浊酒扁舟载王翰。
寻君摇指松扉开,破帽风前笑相见。
第五桥边诗思多,林阴席地共婆娑。
年年好景常如此,放眼湖山一醉歌。
远水遥山入秋暮,多少征途此中去。
渔舍多依薜荔湾,估船偏问鸳鸯渡。
王郎去客嵩汝间,余亦劳劳别故山。
江路雁来知有梦,白云秋尽几时还。
燕云越树动成忆,把臂王郎忽长别。
黄沙落叶满长安,寒日萧萧素车出。
著屐平生定几回,遗诗读罢更堪哀。
分明洛水疲驴道,曾得家山一面来。
遥怜瘦沈依山住,红到山中几千树。
已是题诗失酒徒,扇底风光更何处。
柯山红树行
故人家在柯山曲,门外溪流转寒绿。
板桥一抹长林西,尽日烟霞看不足。
山深几日生秋风,树色尽作胭脂红。
斜阳隔山渲金碧,画屏惨淡开天工。
平昔看山爱秋晏,写入吴纨白团扇。
画中佳赏谁最同,浊酒扁舟载王翰。
寻君摇指松扉开,破帽风前笑相见。
第五桥边诗思多,林阴席地共婆娑。
年年好景常如此,放眼湖山一醉歌。
远水遥山入秋暮,多少征途此中去。
渔舍多依薜荔湾,估船偏问鸳鸯渡。
王郎去客嵩汝间,余亦劳劳别故山。
江路雁来知有梦,白云秋尽几时还。
燕云越树动成忆,把臂王郎忽长别。
黄沙落叶满长安,寒日萧萧素车出。
著屐平生定几回,遗诗读罢更堪哀。
分明洛水疲驴道,曾得家山一面来。
遥怜瘦沈依山住,红到山中几千树。
已是题诗失酒徒,扇底风光更何处。
李慈铭《柯山红树行》赏析
李慈铭的《柯山红树行》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流露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从形式上看,《柯山红树行》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这种形式简洁而富有节奏感,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深入的思考。每一句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面,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诗中的“故人家在柯山曲”一句,通过对地理位置的描述,为接下来的景色描绘奠定了基调。诗人用“门外溪流转寒绿”来描绘门前溪流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而当诗人来到长林西岸,则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般的世界,“尽日烟霞看不足”表达了诗人对这美景的赞叹。这里的“烟霞”不仅指自然景色的美丽,也暗合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期待。
进一步展开,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秋天的色彩和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山深几日生秋风”不仅描述了时间的变化,更暗示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厚感情。而“树色尽作胭脂红”,则形象地描绘了秋天枫叶的颜色变化,既生动又富有诗意。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美景的独特感受,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人并没有满足于对自然景色的描述,而是进一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斜阳隔山渲金碧”,通过夕阳映照出的色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而“画屏惨淡开天工”,则暗示了自然界的神奇与伟大,让人不禁联想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探索。这些诗句不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也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平昔看山爱秋晏”中的“秋晏”二字,既点明了季节特点,又增添了几分深情和怀念之意;而“把臂王郎忽长别”中的“王郎”二字,则巧妙地使用了典故和借代手法,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诗人在结尾处再次强调了自己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感悟。“已平昔看山爱秋晏”,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而“遥怜瘦沈依山住”,则展现了诗人对孤独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理解。
李慈铭的《柯山红树行》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思考和感悟的作品。它以简练的形式展现了丰富的内容,以深刻的主题引发了广泛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更体现了他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和深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