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韵缓,清浊限方域。世儒泥章句,音义遂烦数。
长短齐人言,轻重汉儒读。后出益纷拿,圈发逞私欲。
梁陈讲声病,强以四声束。高贵暨梁武,卓识独破俗。
奈此风会趋,浮华斫其朴。颠倒言下上,虚实昧秀宿。
鲖乃切纣红,顼改翻许绿。燕说谁为刊,天籁返遭梏。
北宋家法存,近守唐代躅。丁贾皆经儒,同志有洙淑。
十卷十二凡,部别慎通独。悂缪偶貤孙,典刑未祧陆。
字不取类隔,文亦参篇玉。别体务荟萃,一音自联属。
虽病雅俗殽,尤多形体复。观过宜知仁,多文在富蓄。
谁欤妄兼并,画部成百六。疵议丛刘渊,创始实文郁。
国朝勇复古,亭林首张目。十部至廿一,研析递繁缛。
经子务博证,集矢遍吴棫。入声互割配,头脯强接续。
其意或过通,往往见违触。之脂支必分,元魂痕当副。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第一句:“古人取韵缓,清浊限方域。”
注释:古人在诗歌中押韵时速度较慢,他们只区分诗歌中的平仄声。

第二句:“世儒泥章句,音义遂烦数。”
注释:当时的学者们过分依赖文法和句子结构,使得诗歌的音韵和含义变得复杂。

第三句:“长短齐人言,轻重汉儒读。”
注释:人们讨论诗歌时总是用“短”或“长”来形容,而将诗歌的“轻”或“重”理解为音节的数量。

第四句:“后出益纷拿,圈发逞私欲。”
注释: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杂乱无章,追求个人的利益。

第五句:“梁陈讲声病,强以四声束。”
注释:梁代和陈代的诗人都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但过于强调四声(平、上、去、入)。

第六句:“高贵暨梁武,卓识独破俗。”
注释:梁武帝(萧衍)具有超凡的智慧,他能够超越当时的常规。

第七句:“奈此风会趋,浮华斫其朴。”
注释:然而,这种追求时尚的风气已经破坏了诗歌的本质。

第八句:“颠倒言下上,虚实昧秀宿。”
注释:人们常常颠倒事物的正常顺序,使得诗歌的意义模糊不清。

第九句:“鲖乃切纣红,顼改翻许绿。”
注释:鲖(一种鱼)可以用来切切(切割)红色的肉,而项(一种植物)可以翻成绿色。

第十句:“燕说谁为刊,天籁返遭梏。”
注释:燕国的乐师们试图编辑《诗经》,但是后来的统治者却将这些音乐视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工具。

第十一句:“北宋家法存,近守唐代躅。”
注释:宋朝的诗歌创作仍然保留了唐代的风格和传统。

第十二句:“丁贾皆经儒,同志有洙淑。”
注释:丁、贾等人都是儒家学者,他们致力于研究孔子的思想。

第十三句:“十卷十二凡,部别慎通独。”
注释:这本书共有十卷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详细的分类和解释。

第十四句:“悂缪偶貤孙,典刑未祧陆。”
注释:这本书的错误和疏漏很多,但它仍然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第十五句:“字不取类隔,文亦参篇玉。”
注释:作者在书中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对称和平衡,而是注重内容的充实和深刻。

第十六句:“别体务荟萃,一音自联属。”
注释:本书收集了各种不同的文体和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第十七句:“虽病雅俗殽,尤多形体复。”
注释:尽管这本书的语言有些混乱和难以理解,但它确实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形象。

第十八句:“观过宜知仁,多文在富蓄。”
注释:通过观察和学习别人的错误和优点,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第十九句:“谁欤妄兼并,画部成百六。”
注释:是谁在胡乱合并和拼凑资料,导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混乱?

第二十句:“疵议丛刘渊,创始实文郁。”
注释:许多批评和指责都是针对这本书的创建过程和初衷的。

第二十一句:“国朝勇复古,亭林首张目。”
注释:国家正在努力恢复传统文化的繁荣,这是由王夫之先生率先倡导的。

第二十二句:“十部至廿一,研析递繁缛。”
注释:这本书总共分为十部到二十一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详尽的分析和讨论。

第二十三句:“经子务博证,集矢遍吴棫。”
注释:本书广泛地引用了经典和子书的资料,并且对其中的论点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和论证。

第二十四句:“入声互割配,头脯强接续。”
注释:在处理入声字时,作者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使得这些字的声音和意义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和运用。

第二十五句:“其意或过通,往往见违触。”
注释:有时作者的意思可能过于直接和明显,导致了一些人的反感和抵触。

第二十六句:“之脂支必分,元魂痕当副。”
注释:对于某些特定的词语和句子,作者需要仔细地分析和解释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