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麾江阁对凫鹥,道远书从隔岁题。
去国竟成浮水瓠,当年原有上天梯。
世情自欲论恩怨,时事何妨杂笑啼。
谁识奋髯朱伯厚,避人焚草欲鸡栖。

《得黄徽州曾源书》是清代李希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一麾江阁对凫鹥
  • 注释:一麾,意为指挥或派遣;江阁,指江边的小亭子;凫鹥,指水鸟。
  • 赏析:这里描绘了一个景象,即在江边的小亭子里,面对着飞翔的水鸟,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自由。这种画面让人感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1. 道远书从隔岁题
  • 注释:道远,形容距离遥远;书从隔岁题,意思是书信相隔了一年才得到回复。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通过“隔岁”二字,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距离的遥远,使人更加感受到诗人的孤寂和期待。
  1. 去国竟成浮水瓠
  • 注释:去国,离开国家;竟成浮水瓠,比喻国家的动荡不安就像漂浮在水中的大葫芦一样不稳定。
  • 赏析:这里通过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国家的不安定状态。诗人用“竟成”一词,强化了这种动荡不安的程度,使人感到国家形势的严峻性和诗人的忧虑之情。
  1. 当年原有上天梯
  • 注释:当年,指过去;原有,表示曾经有过;上天梯,比喻高远的目标或理想。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理想和追求的回忆。通过“原有”二字,强调了诗人曾经有过的高远目标和理想,而“上天梯”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理想的高度和难度,令人感叹诗人的执着和坚持。
  1. 世情自欲论恩怨
  • 注释:世情,指世俗的情感和人际关系;自欲,表示自然地、自发地;论恩怨,指讨论是非和恩怨。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通过“自欲”一词,强调了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出于自然的情感和欲望,而“论恩怨”则揭示了这些情感和欲望背后可能隐藏的矛盾和冲突,使人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1. 时事何妨杂笑啼
  • 注释:时事,指当前的时局和事件;何妨,表示有什么不可以;杂笑啼,意味着各种欢笑和哭泣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事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当前的时局和事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挑战都应该保持乐观和豁达的心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1. 谁识奋髯朱伯厚
  • 注释:谁识,询问谁能了解;奋髯,形容人的胡须挺拔有力;朱伯厚,可能是一位有名望的人物。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某个人物的评价和看法。他询问谁能了解这位名叫朱伯厚的有名望人物的特质和成就,暗示着这位人物可能有着非凡的才华和能力。通过对这位人物的描述和赞美,诗人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欣赏之情。
  1. 避人焚草欲鸡栖
  • 注释:避人焚草,形容为了躲避别人的追捕而采取的隐蔽行动;焚草,焚烧草木以迷惑敌人;欲鸡栖,表示想要像鸡一样栖息在安全的地点。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为了躲避追捕而采取的行动和想法。他选择焚烧草木以迷惑敌人,并想要像鸡一样栖息在安全的地点以避免危险。这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机智和勇敢,以及他对于安全和安宁的追求。

《得黄徽州曾源书》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家乡的思念,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同时,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对于世俗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时事的独特看法。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