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叠嶂拱成京,行向朝歌过卫城。
日暮登山愁北望,古来凭轼送西征。
承明未许归严助,宣室何年召贾生。
闻道东瓯烽火急,自堪投笔请缨行。
【注释】
卫辉府:今河南辉县市。
朝歌:古地名,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南。
凭轼:古代乘车时,人在车中倚靠车前横木为凭的代称。
宣室:汉未央宫,刘邦曾在此接待过大臣和将领,后来成为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
东瓯:古国名,今浙江温州一带,后泛指东南地区。
投笔请缨:东汉初年,少年将领陈汤被征召去前线抗击匈奴,他辞别妻子,表示要为国出力,不再卖文为生,后来果然战功卓著。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流落南方的时候,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心和对朝廷用人的失望。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卫辉府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的行程;中间两句则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与感慨;后四句则是对陈汤故事的借喻和自叹。全诗感情真挚,气势豪放。
开头两句是说:“太行山叠嶂重叠,拱护成京城的屏障。我正朝着朝歌方向前进路过卫国城。”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的行程,“太行”、“卫辉”是实写;“拱成京”是虚写。而“朝歌”、“卫国城”都是古地名,这里用典。诗人以雄浑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面,表现了他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三句“日暮登山愁北望”是说:到了傍晚,诗人登上山顶眺望北方,心中无限愁绪。这句是写景抒情,也暗含着诗人对国家大事的担忧。
第四句“古来凭轼送西征”是说:自古以来,人们都是通过车前横木(即车辕)来凭轼遥望送行的。这句是对前面诗句的解释,也是对全诗主题的概括。
第五句“承明未许归严助”,承上启下,意思是说他曾经受到朝廷重用,但朝廷并不真正赏识他,因此才没有让他回到故乡。
第六句“宣室何年召贾生”,是说:汉代的汉文帝曾召见过著名的政治家贾谊,使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这句诗暗含着诗人自己希望得到朝廷的重视和重用之意。
最后三句“闻道东瓯烽火急”意思是:听说现在的战事非常紧张,东瓯一带烽火连天。“烽火急”暗示战争已经发生。“自堪投笔请缨行”,意思是说:我现在已经不习惯卖文为生了,愿意像陈汤一样为国家效力,请缨杀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深深忧虑和对战争的恐惧,同时也表现出他壮志凌云、勇于报国的气概。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深沉真挚。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志向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