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席塘栖路,离乡第一程。
凉风吹袂薄,孤月向人明。
镫火高堂梦,烟波旅客情。
吟成谁与和,村析正三更。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具体的诗句内容,结合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从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夜过塘栖”一句是写景,交代了诗人夜行的情景:夜晚在塘栖路上经过,离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凉风”“袂”点明时间和环境:天气已经很冷,秋风拂面,衣角也感到凉意,说明已是深秋时节;“孤月”点明时间:月亮高悬,孤寂清朗。

颔联两句写诗人的感受:诗人在旅途中,看到天边挂着一轮明亮的月亮,想到自己即将远离家乡,不免有些伤感。诗人用“向人明”来表达自己的孤独感。一个“明”字,写出了月亮明亮的样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颈联两句写旅人的情怀:诗人看到灯火通明的高堂,想起了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而此刻他只能遥望着烟雾弥漫的江面,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两句诗把诗人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蓄,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两句写诗人的创作:诗人已经吟诵了多篇佳作,但没有人和他一起分享,只好独自一人继续创作。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答案】

示例:

夜过塘栖

挂席塘栖路,离乡第一程。

凉风吹袂薄,孤月向人明。

镫火高堂梦,烟波旅客情。

吟成谁与和,村析正三更。

译文:

在塘栖的路上系好船帆,这是离开家乡的第一程。

清凉的秋风拂动着衣衫,一弯明月映照在天空。

在高高的台阶上点燃灯笼,梦见家人团聚的情景;我独自漂泊在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思念家乡。

我已经吟诵了许多诗篇,可没有人和我一同欣赏,只有我一个人继续写下去。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塘栖路上系好船只,准备踏上离别家乡的征途。“挂席塘栖路”四句描写了诗人告别家园时的情景。“挂席”是系船的意思。“塘栖”,古县名,唐宋时属钱塘。此泛指杭州一带。“路”、“程”都是道路的意思。“离乡”就是离开家乡、离开故土、离开故乡。“一程”即第一站。“凉风”指秋天的风。“袂”指衣袖,此处代指衣裳。“薄”是微冷的意思。“孤月”是指明月。“向人”即向人照射。“明”指明亮。这里用“向人”来形容月光皎洁,突出月光明亮的特点。

“镫火”是油灯。古代夜间出行时常用它照明。“高堂”指高高的堂屋。“梦”指梦境,这里指梦中的景象。“烟波”指烟波浩渺的江湖水。“旅人”即在外流浪的人。“情”指心情。“楫”指小舟。楫棹,泛指船桨。这里指乘船。“吟成”指吟诵诗篇已成定稿。“谁与和”意思是说无人与我共赏。“和”,读hè,指共同鉴赏。“正三更”是正三更天,即半夜时分。

全诗通过对作者离别故乡时的情景描写,抒发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