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渊王辅嗣,弱冠尚玄虚。
解老既洞鉴,学易亦超摅。
若人忽云殁,斯道归丘墟。
百年得陆生,精契遥相符。
酬酢通神明,幽显道不殊。
迷途吾不叹,所叹失其居。
空令百世后,游想在遗书。
【注释】
渊渊:深沉的样子。王辅嗣:指三国时魏晋之际的玄学家王弼,字辅嗣。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故称弱冠。尚:崇尚,追求。解老:研究《老子》之“老”字。洞鉴:深明至理。超摅:超越。若人:此人。云:同“云”,古书传写误作“若人”。斯道:此道理。丘墟:废墟。百年得:百世才遇。精契:精诚相合。酬酢:交往应酬。通神明:交结神祗。幽显:隐与显。迷途:迷失道路。不叹:没有叹息。失其居:失去其处所。遗书:指陆生的著作。《晋书》作者认为陆生的精诚与自己心性相通。遗书:即指陆云的著作。游想:漫游思念。游想遗书:《晋书·陆机传》中“游想遗书”是陆机自谦语。
【赏析】
这首诗是陆机读《晋书·陆云传》有感而作。他读了这篇传记,十分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陆机在序文中说:“《晋书》作者认为陆机的精诚与自己心性相通。我虽然也有所感触,但还没有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陆机和王献之(大令)都是南朝宋、齐间的著名书法家,两人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所以当时人们把他们并称为“二陆”。陆机和王羲之并称为“三绝”。他的诗赋在当时很有名,但后因政治上的原因,遭到排挤,最后投江而死,年仅四十三岁。陆机在临死之前写的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同时也反映了他一生的追求和精神风貌。《晋书》本传记载陆机的事迹甚详,其中有许多值得注意之处。如陆机的《赴洛道中作》,就曾受到过《晋书》作者的称赞:“每观其文,想其为人”;又如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也受到了《晋书》作者的好评:“虽文辞壮丽,亦足以动乎一国之都矣”。陆机在《晋书》本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是通过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为第一层,从“渊渊”二字起,点出玄学大家王辅嗣,赞颂其高才,接着赞扬王辅嗣学问广博,理解深刻。《老子》一书,深奥难懂,王辅嗣能精通其义理,可见非一般人所能及。这两句是赞叹之言。“解老既洞鉴,学易亦超摅”,第二层,承上“解老既洞鉴,学易亦超摅”而来。“若人忽云殁”,“若人”,这里指王辅嗣,“云”,同“云”。王辅嗣去世了,这是第三层。诗人由赞叹转为惋惜,第四层。“斯道归丘墟”,意思是说,王辅嗣去世之后,他所倡导的玄学之道也就不存在了。这是第五层。“百年得陆生”,“陆生”,即陆云,字士龙。陆云与王辅嗣同时,也是玄学家。他继承了王辅嗣的学说,发扬光大,使玄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第六层。“精契遥相符”,“精契”,指精诚的契合。陆云与诗人的心意相通,这是第七层。“酬酢通神明”,意思是说,两人交往应酬,都能得到神明的理解。这是第八层。
全诗以赞叹王辅嗣为主,赞美他学识丰富,思想深邃,继承并发扬了道家学说。然而,王辅嗣的学说后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反而走向了极端,导致了西晋的灭亡。这是诗人所惋惜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陆云的赞赏和钦佩之情。他认为陆云的学问精深,性情高洁,与自己心性相通。陆云是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晋书》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史书。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陆云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