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说乾隆岁,奇荒尚逊今。
苕华吾有感,旱魃尔何心。
赤地田成石,青天暑铄金。
试听中泽雁,处处作哀吟。
【注释】1.“共说”:众人都这样说。2.“奇荒”:奇特的荒年。3.“苕华”:指苕溪,位于江南,水清而绿。4.“旱魃”:古代神话传说中能致旱的妖怪。5.“赤地”:大地上一片赤色;形容土地被烧焦。6.“暑铄金”:炎热使金属发红。7.“试听”:试着听听。8.“中泽雁”:即中州雁,中州即中国。9.“哀吟”:悲鸣声。
【赏析】
这首诗写于乾隆年间。当时正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作者却感到异常凄凉。他看到大地上寸草不生,连鸟雀也没有食吃,便想到这是天旱所致,因此写下了这首感怀之诗。
首联:“共说乾隆岁,奇荒尚逊今。”众人都说是乾隆年间的大旱,可是今年的灾情更严重,比乾隆年间还严重呢!“共说”,众人都这么说。“奇荒”,这里作动词用(意谓遭遇了异常严重的饥荒),形容饥荒的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尚”字有比较的意思。“逊”,比……差一点。“今”,指乾隆年间。乾隆年间虽然也是大旱,但灾情没有今年这么重。诗人用“奇”字突出这次灾情之重。
颔联:“苕华吾有感,旱魃尔何心?”这两句意思是说:我对于这场旱灾也有所感触,可那些害人的妖鬼又有什么心情呢?“苕华”:在江南苕溪一带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水草,人们称之为苕华。苕草青翠秀丽,水中倒影尤为清晰,故有此称。这里借指江南水乡。“旱魃”:古人迷信认为天气久旱,必有旱神出现,称为旱魃。这里指导致干旱的妖怪。“尔何心”,即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尔”是代词,相当于“你”。这里的“何心”,不是真的问妖怪的心,而是反问,表示对自然灾害的痛恨和不满。
颈联:“赤地田成石,青天暑铄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地变成了赤色,庄稼全被烧成了石头;天空那么热,阳光把金属烤得通红,发出耀眼的光芒。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来描绘旱灾造成的严重后果。“赤地”,形容土地干裂、焦黄,好像被火烧过一样。“田成石”,指土地变成石块,庄稼全都枯死。“暑铄金”,夏天烈日炙烤,使金属都变红。“铄”,通“烁”,发光的样子。
尾联:“试听中泽雁,处处作哀吟。”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试着去听听中州地区的大雁叫声,到处都能听到它们凄厉悲切的叫声。“中泽”,地名,位于中原地区,因地处中原而称中州。这里是诗人的家乡所在地。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天从北方飞来,春天再回到南方。大雁南飞时,会经过诗人的家乡中州地区。由于当地发生早灾,大雁无法北飞到南方去避寒,只能停留在中州地区,因而发出哀鸣之声。
这首诗通过大雁的哀鸣来表现旱灾带给人们的苦痛。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和比喻手法,把旱灾造成的影响描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大雁为媒介表达了他对旱灾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