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曾好吟咏,意欲追前贤。
譬诸春林鸟,逢时响自喧。
一自好经训,吟事几弃捐。
登高虽有情,久涸如枯泉。
况经离乱后,行止久知天。
皂帽想幼安,瓜庐慕焦先。
济世苟无权,素履当自全。
身隐焉用文,废书且高眠。
【注释】
昔:过去。
吟咏:吟诵,指诗歌创作。
譬诸春林鸟:好比春天树林中的鸟儿。
逢时响自喧:遇到时机发出声音来。
一自:自从。
好经训:爱好经典著作。
济世:帮助天下。
权:权变。
素履:穿着朴素的鞋子。
身隐:隐居于山林。
焉用:何必,哪用。
废书:放下书本。
高眠:高枕而卧,形容安闲舒适。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之苦闷心情的作品。诗人以“述怀”为题,借古人比己,抒写自己对世事的不平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情绪。全诗四句一韵,每四句一韵,平仄相间,音律和谐,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首联:“昔曾好吟咏,意欲追前贤。”诗人回忆从前喜欢吟诵诗歌,希望效仿古代圣贤。这里的“追前贤”是指效仿古代的圣贤们,表达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愿望。
颔联:“譬诸春林鸟,逢时响自喧。”诗人用春天树林里的鸟儿比喻自己,寓意自己如同鸟儿一样在合适的时机发出声音来。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合适时机应该发挥自己的才能,不应该被埋没。
颈联:“一自好经训,吟事几弃捐。”诗人说从那以后,开始热衷于学习经典的教导,但是吟诵诗歌的事情已经很少去做了。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逐渐放弃了吟诵诗歌的兴趣。
尾联:“登高虽有情,久涸如枯泉。”诗人虽然有登高的愿望,但是因为长时间的荒废,就像干涸的泉水一样没有生气。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
尾联:“况经离乱后,行止久知天。”诗人说更何况经历了战争和政治动荡之后,自己的行为举止已经不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中失去了自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尾联:“皂帽想幼安,瓜庐慕焦先。”诗人想象着像范仲淹那样的官员戴着黑色的帽子,住在葫芦形的官邸里。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那些有才能但不受重用的官员的羡慕。
尾联:“济世苟无权,素履当自全。”诗人说如果能够帮助天下却没有权力的话,那么就应该保持自己的清白。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的淡泊和追求清高的品质。
尾联:“身隐焉用文,废书且高眠。”诗人说自己隐居起来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放下书本休息一下。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超然物外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