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尾弹潮,眉心拥岫,短篷江上。红桥画舫,曾听杜娘秋唱。到而今、青衫未干,盟鸥学得飘零样。似小楼听雨,残筝短烛,梦昏罗帐。事往。
成惆怅。又换了年时,卖花门巷。蘋洲打桨,剩有冷鸳堪傍。那知人、吹瘦玉箫,情天老去秋无恙。但舞枫、一叶题红,带愁遮断港。

【诗句释义】

琐窗寒:词牌名。

楚江暝宿舟中:在楚国的江河上黄昏时分,在船上住宿。

按歌声:指唱歌的人或歌曲的声音。

泪尾弹潮,眉心拥岫,短篷江上:眼泪像波浪一样涌出,眉头像山岭一样聚起,船篷下是波涛汹涌的江水。

红桥画舫,曾听杜娘秋唱:在红桥上的画舫旁,曾经听过杜娘(杜丽娘)在秋天唱的歌。

到而今、青衫未干,盟鸥学得飘零样:到现在我的衣服还未干,就像鸥鸟那样飘零着。

似小楼听雨,残筝短烛,梦昏罗帐:像是小楼上听着雨声,灯下用残剩的古筝弹奏,梦中昏沉。

事往:往事如烟,已不再回来。

年时:去年的时候。

卖花门巷:旧时的街道名称。

蘋洲打桨,剩有冷鸳堪傍:在苹草洲边打桨,只有一只冷清的鸳鸯可以相伴。

那知人、吹瘦玉箫,情天老去秋无恙:却不知是谁在吹奏着细长的玉箫,而秋天已经过去了,它仍然完好无损。

但舞枫、一叶题红,带愁遮断港:只是舞动着枫叶,一片红叶在空中飘荡,好像带着我满心的忧愁挡住了港口的路。

【译文】

在楚国的江面上,黄昏时分,我在船上住宿。

我的眼睛像泪水一样涌出,我的眉毛像山岭一样聚起,船篷下的水面波涛汹涌。

我在红桥上的画舫旁,曾经听过杜娘(杜丽娘)在秋天唱的歌。

到现在我的衣服还未干,就学会了像鸥鸟一样飘零。

像是小楼上听着雨声,灯下用残剩的古筝弹奏,梦中昏沉。

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只留下卖花门巷。

只有一只冷清的鸳鸯可以相伴。

谁在吹奏着细长的玉箫,而秋天已经过去了,它仍然完好无损?

只有舞动着枫叶,一片红叶在空中飘荡,好像带着我满心的忧愁挡住了港口的路。

【赏析】

本篇为《漱玉词》中的代表作之一。词写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当时作者任国史院编修官。

上阕开头“琐窗寒”三字点明词调,接着描写了一幅江上暮宿图景,表现词人对往日生活的回忆与感慨,流露出深沉的哀怨之情。

“泪尾弹潮,眉心拥岫”,以比喻手法写出了眼含泪水的悲苦心情和眉心紧锁的忧伤神态,形象地刻画出了词人内心的痛苦;“短篷江上”,又进一步描绘出词人漂泊江湖的凄凉处境;“红桥画舫”,“杜娘秋唱”,既交代了词人当年生活的环境,也烘托出他当年的生活情趣。

“到而今、青衫未干,盟鸥学得飘零样。”这一句承前而来,由眼前实景过渡到回忆往事。当年自己身穿青衫与鸥鸟一起自由自在地游弋在江湖之上的情景,现在只能在梦中出现。这里既是对当年生活的回忆,也透露出词人的伤感情绪。“似小楼听雨,残筝短烛,梦昏罗帐。”这三句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之中,词人想象自己正在听雨的小楼上,灯下弹着古筝,睡在罗帐里做梦,醒来后却是满腹心事。“事往”,表明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再也回不去了。“成惆怅。”表达了词人的无限伤感。

“又换了年时,卖花门巷。”这两句又回到了过去的生活之中。“蘋洲打桨”,词人想象自己正在苹洲上划船;“剩有冷鸳堪傍”又表明词人孤独一人,只剩下那只孤零零的鸳鸯陪伴着他。“那知人、吹瘦玉箫,情天老去秋无恙。但舞枫、一叶题红,带愁遮断港。”这几句又回到现实中来。词人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去,但是秋天依然如故。词人在秋日的黄昏中独自舞动着枫叶,似乎要借舞枫驱走心中的愁恨。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消除心中的痛苦。最后一句更是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词人幻想着把一片红叶作为自己的标志,让它载着自己的愁恨飘向远方,遮住了通向家乡的道路。这一句不仅表明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更透露出他对未来前途的担忧和恐惧。整首词以回忆往事为主线索,通过对昔日生活的描绘和对今日处境的感受,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哀怨之情和对前途的忧虑不安。同时,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典故和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