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砚生苔,尘琴闭轸,暮寒帘外。
莺疏燕老,几负好花春里。
料当时、侧帽自吟,曼声细荡风丝碎。
问蘅芜梦断,谁还解得,玉田幽致。
一寸缠绵意。
付杜曲钗裙,秣陵烟水。
情天生汝,须不作、秋坟才鬼。
但平生、吾未识君,不知何自凄然泪。
剩门前、塔火钟声,冻云低乱苇。

【注释】

过灵芬馆:经过灵芬馆。灵芬:指梅花,因梅与“未”谐音,故以梅代未。郭频伽先生:即郭璞,字玄度(公元276-324年),是东晋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有《尔雅注》、《山海经图赞》等著作。中仙:指中流砥柱的志士。玉田悼中仙:用玉田悼念中流砥柱的志士。

瓦砚:瓦质的砚台。生苔:长出青苔。尘琴:蒙尘的琴。闭轸:收起琴徽。侧帽:斜戴帽子。曼声:缓慢而有力的声音。风丝碎:风吹落的柳絮。问:探问。蘅芜梦断:蘅芜之梦已断,比喻梦境破灭。谁还解得:谁能理解这种境界。玉田幽致:指玉田先生的高远情趣。一寸缠绵意:指心中无限缠绵之意。杜曲:唐代长安城附近的一个村庄,这里用作地名。钗裙:妇女头上插着钗,身穿裙衣。秣陵:今南京。烟水:烟雾笼罩的水。情天生汝:你的性情天生就如此。须不作:必须不做。秋坟才鬼:只有到秋天才变成鬼魂,指人死不久。

【赏析】

《琐窗寒》,词牌名。此词上片写追悼郭频伽先生的情景,下片写词人的身世之感和对郭频伽的怀念。

起首二句,追忆当年在灵芬馆追悼郭频伽先生的情景。“过灵芬馆”,点明追悼地点;“追吊”,追悼死者,吊唁死者,表达哀悼之情。“用玉田悼中仙词韵”,则表明所追悼者为郭频伽先生,且用词人玉田所作的悼中仙词调来写,表达了追悼者的哀思。“瓦砚生苔,尘琴闭轸”,描绘了追悼现场的凄凉景致:瓦制的砚台长满了青苔,蒙尘的琴被收起来不再发出声响,表现了追悼现场的凄清景象。“暮寒帘外”,点明季节为深冬,“暮寒帘外”又渲染了气氛的悲凉。“莺疏燕老”,写时令为冬季,燕子早已离去,只剩下残花败叶,暗示了春天即将结束。这两句既写出了追悼现场的环境,也写出了时间的流逝,烘托出追悼活动的悲凉氛围。

“几负好花春里”,由追悼场景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追悼会是在冬天举行的,而此时正是春天,自己却未能享受春天的美好,反而要参加追悼活动,因此感到辜负了美好的时光。这既是对追悼活动的感慨,也暗含了对自身处境的不满。

“料当时、侧帽自吟,曼声细荡风丝碎”三句,回忆当年郭频伽先生的形象和自己的神态。“侧帽”形容郭频伽先生风度翩翩,儒雅潇洒,“自吟”则表现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曼声细荡”则形容郭频伽先生吟诵之声悠扬婉转,如清风拂过水面般细腻动听。“风丝碎”形容吟诵之声如同柳絮随风飘散般轻柔飘逸。这些描写既展现了郭频伽先生的风采,也表达了对郭频伽先生的怀念之情。然而,词人并未沉浸在对过去的怀念之中,而是紧接着发出了感慨:“问蘅芜梦断,谁还解得,玉田幽致。”这三句表达了词人对郭频伽先生的敬仰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感叹。“问”字引出下文,将追悼活动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即如何理解郭频伽先生的高远情趣和人生态度。

下片开头两句“一寸缠绵意。付杜曲钗裙,秣陵烟水”,承接上文,表达了词人对郭频伽先生的思念之情。“一寸缠绵意”,指心中的无限缠绵之意。“杜曲”“秣陵”分别指杜曲村和秣陵县,都是古代地名,此处用作借代,指代郭频伽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区。“钗裙”指妇女头上插着的钗和身上穿的裙衣,这里用来比喻郭频伽先生的生活状态,既指他的生活环境,也暗含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执着精神。“付杜曲钗裙,秣陵烟水”则是说将心中的缠绵之意寄托在杜曲的钗裙和秣陵的烟水中,表达了对郭频伽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情天生汝,须不作、秋坟才鬼。”这三句表达了词人对郭频伽先生的祝愿和鼓励。“情天生汝”,即性情天生就如此,这是对郭频伽先生的赞美之辞,同时也表达了对郭频伽先生性格特点的认同和肯定。“须不作、秋坟才鬼”,则是对郭频伽先生的人生态度的劝诫,希望他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和规矩,不要等到死后才成鬼,而是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美好人生的执着精神。这既是对郭频伽先生的鼓励,也是对词人自己人生态度的体现。

“但平生、吾未识君,不知何自凄然泪。”这三句表达了词人对郭频伽先生的遗憾和对自己的人生境遇的感慨。“但平生、吾未识君”表示词人一直未能了解过郭频伽先生,这是他对过去的一种反思和遗憾。“不知何自凄然泪”则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感慨和无奈情绪,他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感到悲伤和流泪。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追悼活动的回顾和对郭频伽先生的怀念之情的抒发,以及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反思,展现出了一种深沉的情感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