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双洋任太虚,尘氛越国好删除。
长披云树为疆界,尽为韨楼入券书。
竹户日窥诗史案,海天风叩首阑居。
有怀砥柱难投笔,几载凄凉志未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赏析诗歌要从内容、语言和形式三个方面去把握,从内容上看,重点注意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从语言形式上看,应关注作者运用的技巧,从思想情感上来说要结合诗句分析。
“跋涉双洋任太虚,尘氛越国好删除”,首句是说,在台湾,我像游侠一样,纵横于大海与大陆之间,任凭自己的抱负自由发展,不受任何束缚。“跋涉”“任太虚”,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人生旅途的畅快淋漓之情,同时流露出了诗人对于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和对台湾前途的无限憧憬。“尘氛”“删除”,表现了诗人对于祖国统一的期望和对台湾现状的关注,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长披云树为疆界,尽为韨楼入券书”,意思是说,我在台湾,就如身披云雾,脚踏树木,成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云树”比喻海峡两岸的自然屏障,“疆界”则是指台湾海峡。这两句诗既描绘出了诗人身处台湾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又表达了诗人对于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长披”写出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为韨楼入券书”则表明了诗人对台湾同胞深深的牵挂之情。
“竹户日窥诗史案,海天风叩首阑居”,第三联写诗人在竹屋中,每日观察着历史的变迁,思考着国家的命运。“竹户”指竹制的门,“首阑”即窗棂,这里指诗人居住的地方,“竹户”和“首阑”都是用来象征诗人的生活场所的。“日窥”“叩首”分别写出了诗人在观察历史的同时,也不忘关注国家的发展,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对台湾未来的担忧。
“有怀砥柱难投笔,几载凄凉志未舒”,末联是说,虽然心中有大志,但因为身处异地,无法施展才华,所以只能借吟诗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忧虑。“砥柱”指的是砥柱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流经该地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沙坝,形似砥柱,所以被称为砥柱山。“投笔”,古代指文人因不满朝政而放下笔杆,不再做官。这里指诗人因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大陆,来到台湾,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几载凄凉志未舒”则是说,诗人在台湾已经度过了许多年头,但是心中仍然充满忧虑和不安,无法释怀。
【答案】
译文:
踏遍台湾大陆两大洋,任我行舟任我飞。
身披白云树作墙,足踏高楼入卷扉。
每天观史思国运,海风吹动愁眉锁。
有志难伸悲满胸,多年漂泊志难舒。
赏析:
全诗通过对诗人在台湾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联写诗人身在台湾,心系大陆。“跋涉双洋”,意谓诗人在台湾大陆之间来回行走,任凭自己的抱负自由发展。“任太虚”,指任凭自己的心胸自由无碍。这既是对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也是对他内心情感的抒发。
第二联写诗人在台湾的处境。“长披云树为疆界”,意为身披云雾,脚踏树木,成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为韨楼入卷书”,意为身为台湾的一员,却只能通过读书来了解大陆的情况。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两岸关系的忧虑,也反映了他对祖国统一的向往。
第三联写诗人在台湾的生活和思考。“竹户日窥诗史案”,意为每天观察着历史的变迁,思考着国家的命运。“首阑”指窗户,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居住的地方。“海天风叩首阑居”,意为海上的风声在敲击着诗人的心灵,让他时刻感受到祖国的呼唤。
第四联写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有怀砥柱难投笔”,意为虽有大志,但因为身在异地,无法施展才华,所以只能借吟诗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忧虑。“几载凄凉志未舒”,意为多年来,他一直在思念着故乡,但心中的愁绪却无法排解。
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