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螭光怪起陂陀,箕服成谣竟不蹉。
拍水早占衔鼠起,登山还信蛰龙过。
赤眉铜马泥中蠖,沧海桑田指上螺。
怪得清泉轰烈火,飞廉暴骇涸鳞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它描绘了台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蟠螭光怪起陂陀:蟠螭是指龙,陂陀是指山坡、丘陵,这里的“蟠螭光怪”形容台江两岸的山峦和水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奇特的景象。
箕服成谣竟不蹉:箕指的是簸箕,服是指衣服,谣是歌曲,这里的“箕服成谣”比喻人们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歌唱。“竟不蹉”表示这些赞美和歌唱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拍水早占衔鼠起:拍水是指拍打水面的声音,含着声音的节奏感;衔鼠起是指捕捉老鼠的动作,暗示着自然界中的生命循环。这里的“早占”表示人们对自然现象的预见和把握。
登山还信蛰龙过:登山是指攀登山峰,蛰龙是指冬眠的龙,这里用蛰龙来比喻大自然中的生命力。“还信”表示人们对大自然规律的信任和尊重。
赤眉铜马泥中蠖:赤眉是指红色的头发或眉毛,铜马是指用铜制成的马,这里有比喻的成分。泥中蠖是指生活在泥土中的昆虫,这里用来形容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
沧海桑田指上螺:沧海是指大海,桑田是指农田,这里的“指上螺”可能是指用手指上的螺壳,暗示着大自然的变化和无常。
怪得清泉轰烈火:怪得是指奇怪,清泉是清澈的泉水,烈火是火焰,这里的“轰烈火”形容大自然中的力量和能量。
飞廉暴骇涸鳞多:飞廉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这里的“暴骇”表示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涸鳞多是指鱼鳞干枯,这里用来形容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台江两岸的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形象的描绘,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