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过荒村,茅檐护竹垣。
人寒如鹭立,犬健作熊蹲。
老树风前舞,浓云岭上屯。
滑泥行不得,听雨倍消魂。
【注释】
- 杨梅:地名。
- 薄暮:傍晚。
- 茅檐(yán)护竹垣:茅草屋檐下有竹篱笆围着院墙。
- 鹭(lù):水鸟。
- 犬健作熊蹲:狗儿健壮得像熊一样蹲着。
- 舞:摇荡,飘动。
- 浓云岭上屯:浓云密布的山岭上聚集。
- 滑泥:泥泞。
- 倍:加倍,更加。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是作者在元丰八年(西元一〇八五年)春初由金陵(今南京)赴湖州途经杨梅时写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江南荒村的图画,并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冲寒过杨梅村遇雨
冲寒过杨梅村,遇雨,即遭遇到一场大雨。
“冲寒”点明天气寒冷。“过”,经历,经过。“杨梅村”,地名。“遇雨”,即遇到大雨。“冲寒过”和“遇雨”两词连用,表现了风雨交加、天色昏沉的情景。“冲寒”“遇雨”,写出了旅途的艰辛,也渲染出一种悲凉凄冷的氛围,为全篇定下了基调,奠定了情感基础。
薄暮过荒村,茅檐护竹垣。
薄暮:傍晚。“过”同“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文帝尝欲见之,使人至门而曰:‘臣系狱。”于是释之。”“过”字,即表示通过,经历之意;这里指经过荒村。“茅檐”,茅草编成的门框。“竹垣”,竹篱笆。“护”是保护。“护”,动词,保护。“竹垣”,名词,篱笆。“茅檐”,名词,门框。
“过荒村”三字表明诗人所经之处荒凉偏僻。“茅檐护竹垣”,写荒村的景致,以“茅檐”与“竹垣”相对比,形象地写出荒村的破败不堪。
人寒如鹭立,犬健作熊蹲。
“人”,指村民。人因天气严寒而冻得缩肩屈膝,像鹭鸶那样站在那里不动。这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村民们在寒风中的苦寒景象。“鹭立”和“熊蹲”都是动物的形态,用以形容人的冻僵状态非常贴切。
“犬健”二字,则突出了狗儿的顽强。狗儿虽也感到寒冷,但它却能像熊蹲似的站立着等待主人回家,表现出狗儿的忠诚和坚韧。
老树风前舞,浓云岭上屯。
“老树”,枯树。“舞”,摇曳不定。“风前舞”,形象地表现出树木在狂风中的摇摆姿态,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大自然的景象。“浓云岭上屯”,描写了山岭上浓密的乌云聚集的情况。这里的“屯”,是指云层厚重、密集的意思。“浓云”与“岭上”相搭配,更突出了自然景物的壮美与威严。
“滑泥行不得,听雨倍消魂。”
“滑泥”指的是泥泞的道路。诗人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面,感到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前行了。“听雨倍消魂”中的“倍”字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感受。雨水淅淅沥沥地滴落在地上,发出悦耳的声音,让人心神不宁,仿佛被雨水打湿了灵魂一般。
【译文】
冒着寒冷走过杨梅村,遇到大雨。
傍晚时分走过一座荒废了的村庄,只见茅屋檐头有竹篱笆围绕。
村民们因为天气严寒而缩紧身体,如同鹭鸶那样站立不动;
狗儿虽然也感到寒冷,却能像熊蹲那样站立着等待主人回家。
枯萎的老树上摇曳生姿,浓密的乌云堆积在山岭上。
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无法前进,听到雨声让我倍感凄凉;
心情愈发沉重,更加难以忍受。